运动系总论

董炘
2021-12-04

第一篇:运动系 总论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全身各骨由骨连结连成人体支架,名骨骼skeleton(图1-0-1)。骨骼肌附着于骨的表面,跨越关节,收缩时牵动骨产生运动。运动系统具有支持、保护、运动、产热和造血等功能。


图1-0-1骨骼

从进化的角度分析,运动系由两个功能上相互矛盾的系统结合而成,一个是支撑系统,要求稳固;另一个是变形系统,要求灵活。在单细胞动物和低级多细胞动物这两个系统各不相关,既无矛盾也不相互依靠(不统一/不同一)。脊索动物文昌鱼的支撑系统是一条纵贯身体全长的纤维索,体壁肌纵列于身体两侧,左右轮替收缩,作摆动前进。整条纤维索不利于运动,进化中分节,演化为软骨进而为硬骨,每节之间由纤维或软骨连结起来,脊索动物乃进化为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体壁肌节与脊椎节发生附着关系,以肌肉为动力,以骨为支撑杠杆,以连结为支点,一个既稳固又灵活的矛盾统一体—运动系统诞生了。矛盾的两方不存在斗争而是和谐共处,进化共生。骨连结在运动必须灵活的要求下继续进化,两骨之间的连结介质内出现空隙,从直接连结演化为间接连结即关节。鱼类已有典型而完善的下颌关节。动物上陆后,其肢体的关节更为灵活。肌组拮抗重力配布令支撑更为稳定。人类直立行走,上肢从负重中解放出来,成为灵活的劳动器官。对上肢的医疗应尽力恢复其灵活运动功能,而对下肢则优先保证其支持的稳固性。

运动系统的结构繁多,名词数以千计,无需一一记忆。不少骨性标志只是用来说明肌附着点或神经血管穿行,它本身并无重要意义,课文未予提及者,常只在插图中标出,供其他章节涉及时作为看图识字式的查找即可。只有为数不多的体表标志是记忆和自身摸辨的重点。它们可用作诊疗、测量的定位。某些近皮下的骨突在长期卧床时可因压迫造成局部缺血致皮肤及其深面等结构受损而形成压疮。骨连结的学习应以具有特定机能的结构单位作总体性掌握,它们是脊柱、胸廓、整颅、骨盆、足弓和六大关节(肩、肘、腕、髋、膝、踝)等,掌握它们与机能相关的结构特征。骨骼肌的学习应以肌组为单位,即以大关节或某功能(例如呼吸)为中心,分析该肌组起何作用,肌组位于身体何部,受何神经支配。这是一套对康复护理、推拿按摩工作有很大实用价值的知识。

运动系统重点不限于具体结构方面,更应注意结构的配布规律,例如骨发生和骨折愈合规律,骨小梁配布规律、关节的感觉神经配布规律、肌组和韧带配布规律、骨性纤维管配布规律、筋膜配布规律、体腔壁薄弱区形成规律等,它们都具有对医护工作的指导意义,需要我们去掌握。

每个学科都具有它的术语、“行话”和叙述规范。解剖学的描述技能应该在学习中着力培养。运动系是解剖学学习的第一个系统,学生应一字不漏地阅读教材,熟悉其描述术语、规则和技巧,不断提升阅读速度、描述能力和观察能力。

运动系统作为第一个学习对象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其结构组成了人体的基本框架,随后学习的内脏、脉管、感官和神经系等器官将向框架里逐一安顿。我们强调解剖结构必须立体化,就是要先建立好这个框架的立体形象,重要局部的周界、腔隙空间的形态位置等都历历在目,这样才能将随后的器官依次装配到框架的预留空间里,最终镶嵌成一个完整的人体。镶嵌的深广度随所学专业有所侧重,以专业实际应用要求作标准。

阅读120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