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
董 炘编 第三版 2019
序 言
身心都献给了解剖教学事业的一家
王永贵教授1913年4月出生于河北保定。2004年2月4日因病医治无效在成都华西医院逝世, 享年91岁。王教授是我国老一辈著名的解剖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 曾任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主委,四川省政协常务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即主持开拓四川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主编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解剖学分册》,.他主编的全国统编教材《解剖学》曾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王教授为解剖教学奋斗一生。他较早就实现广设基层站点,创造性地解决了标本来源。他率先在我国开展断层解剖学研究,80多岁高龄时仍在解剖室与研究生们一起动手操作。培养的研究生成为今天该领域的骨干力量。他生前立下遗嘱: “我的遗体留给学生们解剖”。这得到家人的理解。王师母说:“作为一位解剖学教授将遗体捐献给解剖教学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永贵为他一生所钟爱的解剖学再尽一份力,应该是最大的快乐。”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隆重地接受了王永贵教授的遗体,简朴而感人的仪式在他教学多年的一间实验室中进行。遗体制成坐姿骨架,置于陈列室让学生们学习和瞻仰。50多年前,王教授就将他病逝的8岁的二女儿的遗体捐献给了病理解剖教研室。他大女儿入读华西医科大,在病理解剖学上课时就使用过妹妹遗体制成的标本。王教授夫人徐竝均编审2014年6月5日病逝,享年95岁。遵她遗嘱,遗体也捐献给了解剖教研室。
王教授对后辈要求严格, 用他一丝不苟的行动作出榜样。在教学中他善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分析人体,启发学生理解结构和配布。例如他问:“同学们,为什么动物的眼睛都长在头上而不是长在屁股上?”“骨盆腔相对狭小,壁又是硬的,其内各脏器的体积常成倍地增大,这个矛盾在结构上是怎样解决的?” 等等。他讲课语言生动直观,用词准确。例如讲正常关节内的滑液量,他说:“打开关节囊后,滑液要滴下来,但又滴不下来,量就这么多。”他要求讲课学相声演员,字字咬准,快慢轻重得宜。他说:讲课要让学生听出你的思路,你对问题是怎么认识的。照搬结论,照本宣科,倒不如让学生自己看。”他禁止教师在实验室大讲形态说:“你讲得就那么好听? 比学生自己看还清楚?”王教授在生命最后几年仍念念不忘教学。他具体指导后辈解决解剖学的直观性问题。中央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他认为切中要害,在给后辈的信中写道:“教学是个无止境的课题,仁智各有说法,给知识很重要,知识能给得完吗?给学习知识的方法更重要,但方法带有个性,(要适合)个人的特点。学生应发展自己的方法。知识与技法堆在脑子里有什么用?怎么用?思考、遐想、乱想、幻想、转弯地想。想, 就生智慧, 智慧出创新,这才是人类所需要的, 所必须的, 否则地球就不转了。”
斯人远去,音容笑貌和教诲永留我们心中。
前言
把解剖学作为一门科学来教
作为一门科学来教的含义是:让学生在集体主义价值观、创新能力、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论等方面都得到培育。
此口号早在上世纪50年代由西方多国解剖学会提出,由于政府有“进化论不能进教材”的默契乃至法律,他们迄今无从实现,解剖学仍然是一门死记形态结构名词的学科。
解剖学教学应让学生所得如下:
1. 掌握了人体结构规律和悟出结构的病变规律(基于已有的理、化、生物知识推论而非超前触碰完整病例);
2. 在脑海中构建起人体主要器官位置、行程、毗邻和局部层次的立体图景;
3. 学会了“感性知识理性化—知识运用—知识评价 (评比)—知识重组(思维实验)—知识创新”这套思维工序,也就是说获得了智能;
4. 能运用唯物辩证法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具有从政治上判断是非的能力,以深邃的内省能力和坚强的自控能力去践行集体主义价值观,养成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共处的习惯,自觉地为祖国、为全人类发展而努力学习和工作。
绪 论
一.人体解剖学定义和学习目标
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一门科学而不是仅供背诵的名词汇编。解剖学是临床医学和医学基础课的基础,学习目标是获得:① 人体器官及常用局部的形态知识,器官发生及结构病态出现的规律;② 运用知识解决医护实际问题的能力;③ 体验解剖学中的唯物辩证思维,助力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建立。
(一)知识目标
学好形态知识的标志是脑海中建立起结构和常用局部的立体形象。未经立体化的形态知识对医护操作是无用的。学生常埋怨解剖结构记不住,而自己房里的东西闭眼都可摸出来,差别在于记忆是否立体化。
人体结构的形成、配布,都有其进化规律,按规律梳理,结构就易于理解记忆。生物体的结构乃适应环境演化而成。进化发展的观点、结构与机能矛盾统一的观点,是理解人体的两把钥匙,从上皮组织所在的位置,可推论它应担负的机能,从机能要求可推论它的结构特征。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为何都长在头上而不长在屁股上?这问得深富哲理而不是搞笑。
人体病态诸如:疝出、疝入、堵塞、压迫、破裂、储留、泄漏、折断、错位、扭转、套叠、脱垂、剥脱…等的出现和转归,都有其理化原因和发展规律,按理化知识推论,就能预见其出现,提出医护对策。
(二)能力目标
不止是动刀用剪和操作显微镜,更重要的是获得形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描述能力、运用解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进行唯物辩证思维的能力。
1. 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是医学专业的基本功。以形象为元素进行思维,诸如推断结构病变的发生发展、拟定诊治操作入路、综合观察放射超声图像等,无一不是形象分析综合的过程。解剖课是医教中首轮培养形象思维的时机。
2.观察能力 观察更重要是看出了什么,见人所未见就是发现。养成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观察习惯是科学工作者的头等大事。学生惯于“观察”书本,但解剖教材只是引导,重在观察实体,闭眼表像,睁眼再看,直至闭眼能见。
3.描述能力 描述是医护人员的重要技能,写病历、写护理记录、手术记录乃至晨会汇报、床旁讨论、写论文都须描述。要熟练描述的规矩和术语(行话)。描述不仅是笔头的、口头的,还有绘简图的。识图能力(何侧、何向、何面观)和绘图能力是解剖学习乃至医护工作所必须。
4.处理知识的能力 有三个阶段:① 新旧知识挂钩,让已知去分析、理解、归类新知,形成自己的记忆编码;②综合、演绎,缔造知识网络;③ 用逆向、求异、发散等思维方式去重组知识(爱因思坦名之为思维实验),针对实际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评出最优。解决问题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尽管这问题前人早已解决,对学生就是创新。
5.辩证思维的能力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2001年发布《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强调“医学院必须在整个教学期间讲授科学方法…。课程计划中应包含培养科学思维及各学科的研究方法的部分。”我国教育部发文要求落实。
1) 什么是科学方法?16世纪以来,人们已习惯通过观察、实验去证实假设,创立科学知识。这种证实法就是至今常用的科学方法,它促成了无数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于是有些人就自信地以为已手握真理,开始向自然、向社会大举改造,有的造成了社会悲剧,破坏了生态平衡,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这是科学至上论和绝对真理观酿出的恶果。上世纪30年代,卡尔 .波普尔开始揭露“绝对真理观”的谬误,他指出科学理论被证实一万次都仍是假说。“天鹅都是白的”证实一万次也不会变成真理,发现一只黑天鹅就被证伪。证实可巩固理论,但别有用心者却会藉而制造 “真理”害人,修正主义者会通过偷换概念和增设条件来让实践证实他的“真理”;教条主义者则运用报喜不报忧等手段制造证据证实他的“真理”。只有证伪才能不断清除知识垃圾,用纠错发展理论,逼近真理。事物是发展的,客观条件是变化的,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终极真理是没有的。
波普尔进一步强调:可被证伪的理论才是科学的“If a theory is falsifiable, then it is scientific。”他不反对物种是进化而来,但他曾认为进化论无法证伪,只是一套解释无法重演现象的“形而上学纲领”。其实达尔文说过::“如果谁能证实任一复杂的器官,不经多次、逐渐、微小的修改就存在,那我的理论即告破产”。可见他早已指出证伪进化论的方法,尽管70多年之后波普尔才提出证伪原则。
波普尔证伪原则在20世纪确立后,科学方法就从16世纪“观察—归纳—证实”的启蒙理性主义模式升级为“问题—批判—证伪” 的批判理性主义模式,与中世纪的蒙昧盲从彻底决裂,科学精神得到极大发扬。
2) 什么是科学思维? 一般认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是科学思维之学,其实并非如此。哲学在我国始于公元前3000年伏羲氏的“八卦太极”之学,西方始于前900年古罗马时期。它探讨天地万物的本源,希望能想明白,物质、精神和知识各是什么,相互是什么关系。哲学的内容总称本体论,包括宇宙论和知识论。16世纪以后,各实证学科纷纷建立,马克思和恩格斯综合各学科理论规律,批判了唯心主义,创立了唯物辩证法。恩格斯指出:“不再需要任何凌驾于各科学之上的思辨哲学了,每一门科学都在弄清自己的地位和与其它事物的联系,确立了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的历史观。研究‘总联系’的哲学就是多余的了。现在无论在哪一个领域,都不再要从头脑中想出联系,而要从事实中发现联系了。这样,对于已经从自然界和历史中被驱逐出去的哲学来说,要是还留下什么的话,那就只留下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这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形式逻辑经辩证思维的改造已进步为辩证逻辑,和辩证法融为一体。恩格斯用四个术语阐述辩证思维的性质:它是经各门科学证实的思维规律,因而也就是世界事物本身的规律,就是正确的世界观,就是实践的方法。恩格斯的阐析让我们对世界观的培育途径豁然开朗。
3) 唯物辩证思维的培育 唯物辩证思维的基本点是:① 物质是客观存在。知识是物质运动的产物。客观知识是能改变世界、造出新事物的知识,但非绝对真理。② 运动发展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促成物质和客观知识进步、让物质和精神不断丰富的实践就是首善,就是人类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实践(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③事物相互联系是发展的前提,联系双方既相互依靠又矛盾磨合以达和谐共进是发展的先决条件(实例见运动系统总论)。发展是多次、逐步、微细的修改、量变过程,质变是结构和功能之变,重在客观条件已否具备,不可能一蹴而就(实例为进化事实)。发展是肯定(继承)和否定(扬弃)的不断交替,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发展表现为螺旋上升,貌似回到原点,实已在更高处(实例见呼吸系统总论)。
违反辩证思维的主观主义表现多种多样:有人宣扬历史已经终结于尽善尽美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辩证法本质上是说明资本主义毁灭、共产主义诞生的一种政治策略;有人视“丛林法则”为自然规律或夸大它的永恒性;有人把矛盾等同于对立斗争,否定了同一;有人又滥用统一,抹杀了是非的界线。
事实表明,孤立地拆解辩证法三大规律,无论分别举出多少例证,都只能是名词解析,不足以培育出辩证思维。三大规律有机地融汇体现在各学科的事实发现过程和理论建立过程中。各学科的学习不只是为获得结论,更重要的是要去体验学科发展过程中的思维逻辑,这才是学习辩证思维的必由之路,也就是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必由之路。
(三)价值观目标
能运用唯物辩证法去观察思考、指导实践。获得从政治上判断是非的能力,内省能力,自控能力,养成践行集体主义价值观,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的习惯,自觉地为祖国及全人类的发展努力学习和工作。
二、人体解剖学的分科
人体解剖学据研究对象、工具和方法的不同分大体解剖学gross anatomy、组织学histology、胚胎学embryology和细胞学cytology。大体解剖学中,按组成人体的系统来研究各器官的结构,称系统解剖学systematic anatomy;从应用出发,研究人体各重要局部中器官的层次毗邻,称局部解剖学regional anatomy。通过切面研究局部早在14世纪已有记载。20世纪50年代发明超声波断层(切面)检查,70年代CT、MRI等断层影像检查陆续出现,催生了新的局解学科即断层解剖学sectional anatomy,否定了今天的解剖学只有教学意义而无科研可做的论断。此外各个医学专科还有各自的应用解剖applied anatomy,例如外科解剖学、显微外科解剖学、X-线解剖学。其他专业还有艺用人体解剖学和运动解剖学等。
三、解剖学发展史的启示
解剖知识是人们在生产劳动和医疗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早期的解剖学家就是医生,解剖知识只见于医学典籍之中。公元前四、五世纪。我国的《黄帝内经》,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全集》等医书均有人体结构的描述。专门的解剖文献首见于罗马名医盖伦(Galen 130—?)的著作《医经》中。他解剖猿类并观察人尸(宗教禁止解剖人体)。限于科学发展水平和宗教思维,他未能对结构功能都正确阐述,但他描述的精确令人惊叹。他创用的名词术语,包括细微的神经分支今天仍然沿用。基于对神经细致解剖和动物实验,他已能诊断手指麻木的病因是脊椎颈段处神经受压并治愈。
解剖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始自比利时医生维扎里(Vesalius 1514—1564)《人体构造》一书。维扎里冒着生命危险多次到刑场盗取尸体解剖,于1543年出版了他的巨著,并指出前人200多处的解剖错误,后人尊为解剖学之父。他受到教会严重迫害、嘲笑和侮辱,失去了在大学的教职,被勒令去耶路撒冷朝圣赎罪。他愤然烧毁了著作手稿,流落异乡,在一次沉船事故中死于非命。今天新的科学仪器层出不穷,解剖学研究工作不断深入,不仅尸体解剖成为常规的教学手段,解剖学研究已从宏观的大体深入到器官和微观的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为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越来越多的贡献。
科学从来是在与愚昧斗争中发展的,需要科学家有大无畏的献身精神。危险不只是来自反动势力的迫害,还来自科学实验工作中的磨难和意外,例如解剖生理学家Renshaw研究脊髓前角中的细胞,明知药品有毒仍工作不息,到弄清楚该细胞的形态和机能时,他却中毒身亡,为科学献出了他年轻的生命。Renshaw细胞的命名是对他永远的纪念。
解剖学与医学密不可分,解剖学的学习和研究宗旨永远是为医学服务。近数十年来我国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随着临床影像诊断、介入治疗、脑功能影像学的发展,断层解剖学展现了广阔的前景。解剖学如何密切联系临床进行教学方面仍有大量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我们应该继承老一辈解剖学工作者的献身精神,保持我国解剖学工作者队伍的医学专业优势,在解剖学服务于临床和解剖学教学两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解剖学的学习观点与方法
解剖知识是否只能死背?答案是否定的。形态结构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生物体适应环境变化演变而成。环境对生物体提出新的机能要求,在新的机能需求刺激下,生物体经过漫长的适应岁月,进化发展出新的结构。发展的观点、形态与结构矛盾统一的观点,是理解人体知识的两把钥匙,例如从上皮组织所在的位置,你可推论出它应担负的机能,从对它的机能要求可以很容易理解它的结构特征。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为何都长在头上而不长在屁股上?这问得深富哲理而不是搞笑。
解剖学的教学过程是分析,而解剖学的学习方法则强调综合。否则大量的结构名词似一盘散沙,既不便记忆更无法应用。综合有三个层次:一是按局部或某结构走向综合,在局部(切面)选一个中心结构,观察该结构六方的毗邻以达立体记忆,或追踪某结构的位置变化,建立该结构行程图景;二是按功能作系统内或跨系统综合,例如以某运动为中心,将有关骨、关节、肌和神经串连为一个机能整体;三是解答应用性思考题,作知识运用性综合。
五、人体的组成和分部以及结构的变异、畸形
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cell。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近的细胞由细胞间质结合在一起构成组织tissue。几种组织构成具有一定形态、占据一定的位置并担负特定功能的器官organ。功能一致的器官联合起来形成系统system。人体分九大系统:运动系统locomotor system、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呼吸系统respiratory system、泌尿系统urinaty system、生殖系统reproductive system、脉管系统angiological system、感觉器sensory organs、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和内分泌系统indocrine system。
从外形,人体可分为8部region:头head(包括颅cranium和面face);颈neck,其后部称项nucha;胸thorax;腹abdomen;背back,其下部又称腰waist;盆会阴pelvis&perineum,与胸腹背合称躯干trunk;上肢upper limb(包括肩shoulder、臂arm、肘elbow、前臂forearm、腕wrist和手hand);下肢lower limb(包括臀buttocks一侧为buttock、大腿thigh、膝knee、小腿leg、踝ankle和足foot单侧称feet)。
六、解剖学常用描述术语
为了描述人体各器官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国际上规定了解剖学姿势,以此姿势为标准,确定方位术语。
(一)解剖学姿势
人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两足并拢,足趾向前。无论是尸体还是活体,是仰卧、俯卧、侧卧还是坐位,标本、模型等的放置,均以解剖学姿势来定方位。
(二)方位position
1. 上superior和下inferior接近头顶的为上,或称头侧。接近足底的为下,或称尾侧。
2. 前anterior和后posterior接近身体腹面的为前,也称腹侧ventral,接近身体背面为后,也称背侧dorsal。
3. 内侧medial和外侧lateral无论在左还是在右,接近身体中轴的为内侧,远离身体中轴的为外侧。在肢体可用桡侧、胫侧或尺侧、腓侧。
图0-0-1人体的面
4. 内internal/interior/inside和外external/exterior/outside常用于描述某结构与空腔或实体的位置关系。例如,在腔内或实体内为内,反之为外。内面、外面则指腔壁的面。
5. 浅superficial和深deep接近皮肤或器官表面的为浅,远离皮肤或器官表面的为深。人们常常在其后加个“面”字。
6. 近侧proximal和远侧distal多用于四肢。接近肢体附着部的为近侧,远离肢体附着部的为远侧。若描述消化、呼吸管道,可用头侧cranial和尾侧caudal。
(三)面surface
器官的面按其方位可有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内侧面、外侧面等基本面和前外侧面等综合面。空腔器官还有内面。
若将器官剖开观察,可作三个相互垂直的剖面(图0-0-1),也可切出各种斜面。
1. 矢状面sagittal plane沿前后方向将人体或器官垂直纵切为左右两部所形成的面称矢状面。其中,通过正中线的矢状面称正中矢状面madian plane。
2. 冠状面coronal plane沿左右方向将人体或器官垂直纵切为前后两部所形成的面称冠状面,它与矢状面互相垂直,又名额状面。
3. 水平面horizontal plane沿水平方向将人体或器官横切为上下两部所形成的面称水平面或横断面,它与矢状面和冠状面都互相垂直。
(四)轴axis
主要为描述关节运动而设。关节运动可看成动骨绕定骨旋转,旋转必有一圆心,通过圆心可作三条互相垂直的轴:
1. 冠状轴coronal axis贴冠状面,左右走向。绕冠状轴的运动名屈、伸。
2. 矢状轴sagittal axis贴矢状面,前后走向。绕矢状轴的运动名收、展。
3. 垂直轴vertical axis与水平面垂直,上下走向。绕垂直轴的运动名旋(旋内、旋外)。
七、人体的差异
教材描述的诸结构情况,包括形态、位置、行程,数目、分支、分叶等,见于大多数人,但具体到每个人就可能不同。
人的外形、高矮、器官大小、轻重都存在个体差异,只要不影响机能,都属正常Normal。人的体形可区别为高长、中等、矮壮三类,其器官的度量也会表现相应的变化。人体器官的度量衡的数据通过解剖学工作者对人群或尸体的体质调查统计分析获得。数据对医疗、生活设施设计等有重要的参照意义,例如梯级设计要适合大多数人的步幅,手术时却要知道少数人的某血管可能会出现在另外什么地方。这种机能正常的少数被命名为变异varuation,相对的多数则名正常normal。变异率高低随器官而异,有些器官变异高达70%,其中据出现率的高低又可分为多种类型。出现率极低或影响机能者命名为异常abnormal。形状可见的异常又命名为畸形deformity。异常在胚胎早期即已形成,其出现与遗传、药物、母体、疾病或环境因素有关。
复习与思考
1. 名词解释: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2. 解剖学姿势和立正姿势有何区别?
3. 用怎样的学习方法才能使解剖学知识容易记住?
4. 根据你自己的特点,你认为应在学习解剖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哪些能力?
5. 请说出眼、耳、鼻、唇、切(门)牙和拇指指甲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