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第三章:运动系统:第二节:肌

2025-06-28

第三章:运动系统---第二节:肌





1、解释概念:

(1)肌腹   由横纹肌组织构成,是产力部分。肌腱位于两端,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是传力部分。膜状的腱名腱膜

(2)筋膜   分浅筋膜和深筋膜。二者常联结紧密,但在体积常变或常活动的部位,如阴茎、阴囊、胸腹前壁、颈部、肢体屈侧等处,这些地方浅筋膜深侧形成一致密薄层,以描述者命名,如Colles筋膜、Scarpa筋膜等。它与深筋膜间

有间隙,充蜂窝组织利于与皮肤一起在深筋膜表面滑动。此间隙若有尿、血或气体进入即漫延致病。近年利用此间隙,例如从胸壁插入器械行颈部微创手术,免颈切口影响美观。

(3)筋膜格   在四肢,深筋膜分隔包罩不同功能的肌群,向深方附于骨,乃构成一个个筋膜格,格内有肌、大血管神经干。若静脉受压不通,但动脉压高血液仍能流入,组织液即大量渗出格内,格内压力即不断升高,4~12小时即发生不可逆的神经麻痹,肌肉液化坏死,临床上称为筋膜格综合征前臂,在地震或医疗事故时发生。



(4)筋膜间隙   包括筋膜格内的空间(具体是筋膜与肌之间)和体腔筋膜与浆膜之间的空间,内充疏松结缔组织,又名蜂窝组织间隙。筋膜间隙之间可沿神经血管束周围通连,炎症可被筋膜局限,也可沿筋膜间隙播散。

(5)肌张力   人体静卧不动时或在睡眠之中,不但心肌和呼吸肌仍继续工作,每块肌肉中总有部分肌纤维轮流保持收缩状态,作用一是产热以保持体温,二是让肌保持一定的张力,时刻准备对付突发的情况,进行反射活动。

(6)肌的协作配布   肌的配布遵循对立统一规律。对立是现象,协作才是实质。若只有屈肌收缩,动作就急骤地一屈到底,毫无意义。此时伸肌也在收缩,配合作适度放松,动作才准确有效。肌组间的协作临床上叫共济,在神经系统调节下完成,例如穿针是手指肌组配合入孔。上肢各关节肌组配合稳定姿势。共济失调表现为坐站不稳、醉汉步态、指鼻不准、活动性震颤、静止性震颤等。协作组中一组瘫痪,关节因失拮抗而偏位,久之导致肢体畸形,应采取措施保持关节于正常功能位。根本解决则需手术重建拮抗肌,恢复正常功能。

(7) 体腔   体腔包括颅腔、胸腔、腹腔、盆腔。腔壁均由骨、肌构成。颅腔内衬贴脑膜,其余三腔均衬贴浆膜。胸腔内尚有浆膜围成独立的心包腔。男性阴囊内尚有源自腹膜降下来包围睾丸的两个鞘膜腔

(8) 膈   由肌及其上、下面的筋膜构成,共3块。① 胸腹膈 分隔胸、腹腔,简称膈);② 盆膈 分隔盆腔和会阴部;③ 尿生殖膈 它附于左右耻坐骨支,填补盆膈的空缺。它们既起分隔支持作用,又参与腹压的形成。

(9)体壁薄弱区 体腔壁肌可能有弱化点,在腔内压力升高时,腔内物从该点鼓出体表名外疝,例如腹股沟疝;若经膈的弱化点疝到另一体腔内称内疝,例如胃通过食管裂孔疝入胸腔。肌弱化原因有二:一是肌间隙过宽或肌层薄弱,例如腰下三角处;二是有神经、血管干或内脏管道穿肌而过形成孔隙,例如盆膈的梨状肌上、下孔和闭膜管都可能是成疝部位。


(10)腹股沟管   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是腹外斜肌腱膜和腹横筋膜之间的肌间裂隙,有精索通过。由于此处缺少腹内斜肌和腹横肌,是个薄弱区,长期腹压增加,肠管即可沿精索经此管疝出,降入阴囊,名腹股沟斜疝。因腹股沟三角正对腹股沟管外口,肠管经三角直接疝出外口不经内口时名腹股沟直疝。直疝严重时也进入阴囊。

(11)股管股疝   股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端后方,股静脉的内侧,为一三角形裂隙,上口向腹腔。腹腔内容物在腹压增高时可被压入管内,向大腿根部突出,形成皮下包块,名股疝。女性股管上口相应较大,故股疝以女性多见。

(12)头皮   位于颅顶,由皮肤、皮下组织和帽状腱膜构成。其应用要点如下:①其浅筋膜内有很多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纤维隔,小血管壁与隔紧密相连,血管断裂后不易闭合。若头皮伤口走向为冠状位,帽状腱膜已断裂,因枕额肌的牵拉,伤

口会裂开更大。基于上述原因,头皮受伤流血常不会自行停止,小孩可因失血过多而休克,急救时应局部压迫止血,然后进行伤口缝合。②头皮的血管神经走向均为四周向头顶集中,且血管吻合丰富,因此头皮大块的撕脱只要根部仍与周围相连,消毒盖回仍能很好愈合。

(13)神经血管鞘   神经血管干行向头颈和四肢时常密切伴行,被深筋膜包裹成神经血管束,而该筋膜本身则形成神经血管鞘。较具临床意义的有颈鞘、腋鞘和股鞘。对神经干行阻滞麻醉时,麻药应注入鞘内,否则药量再大效果也不佳。鞘内的大静脉特别是近心脏的颈内静脉和腋静脉,在吸气时管内为负压,手术时该静脉若被误切开,因其壁与鞘长合紧密不会塌陷,空气将被吸入,沿静脉进入心脏,形成空气栓塞,令病人猝死。

(14)骨性纤维管 当肌腱、神经血管干行经骨面或两骨突之间时,该处的深筋膜形成纤维带,与骨面共同构成骨性纤维管,对神经血管起支持、保护作用。骨性纤维管的重要性在于其壁坚硬,管内出现炎症肿胀时,其中的神经将受压迫产生疼痛,甚至导致肌肉瘫痪,感觉丧失。骨性纤维管有腕管、肘管、踝管和脊神经后支内侧支骨性纤维管等。

2、肌和韧带名称见后面技能目标2。

3--4请自行列表。

5、症状的解剖学原因是:(1)左侧口周肌瘫痪;(2)左侧口周肌瘫(3)左侧眼周肌(眼轮匝肌、额肌)瘫痪;(4)左侧额肌眼轮匝肌瘫痪;(5)左侧颊肌瘫痪。

6、(1)一侧股四头肌瘫痪后,膝关节不能伸直迈步,只好借助骨盆向前用力一旋将小腿甩出。脚板着地后,体重移向瘫腿,没股四头肌拮抗重力,膝关节会屈曲令屁股坐地,患者急前倾,用手按到膝盖上,把小腿当拐棍支持体重,健腿随之迈前一步,然后把腰直起瘫,腿再次甩出,手足并用地前进。

(2)小腿三头肌瘫痪后,踝关节跖屈力极大地减弱,脚板只好贴地磨行,就是说丧失了跑步力能。当年奴隶主把奴隶双腿跟腱割断,能干活但跑不掉。因踝关节的背屈肌群仍然完好,久后踝关节变成背屈畸形(钩状足见下图)。


(3)前群瘫痪令踝关节不能背屈,迈步向前时足尖下垂,为了避免鞋尖刮地,小腿须格外提高些,形成一步一抬膝的步态(临床上叫跨阈步态)。外侧群瘫痪令踝关节不能外翻。

7、肌瘫答案(1)三角肌瘫痪;(2)手中间群肌瘫痪;(3)右斜方肌瘫痪;(5)左前锯肌瘫痪;(6)臂、前臂后群肌瘫痪。

8、这是典型的筋膜格综合征。上肢被压,静脉回流不畅,动脉血继续流入,致组织液大量渗出,积聚于筋膜格内,直至动脉亦被压闭,格内组织缺血坏死,在酶的作用下液化溶解。

9、用力吸气时需肋和胸骨尽量提高,因此以肋和胸骨为止点的胸锁乳突肌也参与工作,但同时把头拉向前下拉表现为点头。胸大肌起于胸肋,提胸肋必须在它的止点(肱骨)固定并远离的条件下方能更好实现。病人张臂撑持于床缘椅背就是为了固定肱骨。

10、单足站立时,支撑腿的臀中小肌收缩,骨盆悬空侧不降反升,重力移向支撑腿。你可以摸到它变硬。此病人左足站立时骨盆右半不升反降,说明左侧臀中、小肌瘫痪。髋关节脱位或股骨颈骨折,杠杆失去了支点,症状也就一样。



11、这是伤及了小指的腱滑液鞘,感染向上传至屈肌总腱鞘。通常1至4指的腱滑液鞘是独立的,因此炎症不会波及。手掌的深筋膜强厚,手背者薄弱,组织疏松,故炎症水肿,手背更为明显。

    手滑液鞘


12、增加腹压时肌收缩时必须使腹腔纵径、横径和前后径缩小。其顺序是深吸气膈肌下降令纵径变小,然后腹前外侧壁的三层腹肌、腹直肌和腹后壁的腰方肌、肛提肌收缩使横径和前后径变小。

13、利用皮下组织疏松、皮肤可在肌面滑动的特点,穿刺前先推移皮肤,然后插针。注毕抽针,皮肤即自动滑回原位而封闭针口(见答图3-23)。

14、关节结节参与下颌关节窝的构成。S形的关节盘增加了关节的灵活性。大张口时翼外肌过度收缩牵拉下颌头向前超过了关节结节,提下颌肌将下颌头卡紧于关节结节的前方,下颌关节脱位,不可能自行恢复。有时打哈欠、大笑也可导致脱位。医生让患者头枕在手术椅上或靠着墙,厚毛巾包两拇指伸入患者口内平贴左右磨牙上面,其余手指在外面把持下颌骨,向下渐渐施力,拮抗闭口肌让它们逐渐放松,感觉下颌头有所降即适时向前推送,克服翼外肌痉挛,关节头滑回窝内。拇指快速向两旁滑开,免被咬伤。


四、改错图   

两骨相关节,产生该关节运动的数肌之间;若为一肌,该肌内部的肌束之间也会相互交叉,藉以避免长短不均、张力不均,以便发挥各自最大效能。这是肌配布规律之一。两肌交叉见于臀中肌与臀小肌、髂肌与腰大肌(下图A)。多肌交叉见于肘、髋、膝关节的屈肌组,肩关节的收肌组。一肌内的肌束分层交叉见于胸大肌(B)、咬肌(C)。背阔肌止腱的扭转附着也是一种交叉方式,在臂高举攀爬时肌束平行。

此图的髂腰肌止点都在小转子上。实际上附于小转子只是腰大肌。髂肌从腰大肌前方交叉下行,附于小转子下方骨面,就是说两肌是交叉配布的。

A                      B                     C


阅读18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