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运动系统
第一节、骨与骨连结
1、解析概念
(1) 骨小梁是指构成骨松质的片状或针状的骨质。它交织成海绵状,按力的方向排列。承受重力者垂直于地面者名压力线,承受张力或肌的拉力方向排列者名张力线。其排列关系可用下图说明。
(2) 骺 指长骨两端的膨大部分。胚胎发生过程中,两骺和骨干分别由自己的骨化点形成(图2)。分隔干和骺的名骺软骨板,它不断增生变厚,骨化不断在它两面进行,骨即加长。骺板在17~25岁先后消失。临床和法医上可据骨化点的出现和骺板的消失判断骨龄。骺板骨化后形成骨密质薄片名骺线。少年儿童有种外伤名干骺分离,非一般骨折错位,复位后可自愈免于畸形。
=
膜内成骨与软骨内成骨
(3)骨,关节
翼腭窝模型
颅冠切
关节结构
关节类型
(4)脊柱
(5)胸廓
(6)囟
(7) 翼点为额、顶、颞和蝶骨大翼的交汇点。该处骨质甚薄,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的分支经过。翼点处骨折可致该动脉破裂出血,形成可能致命的颅内血肿。
(8)骨盆由髋骨、骶骨和尾骨连结而成,分大、小骨盆,小骨盆上口由骶岬、两侧弓状线和耻骨联合上缘围成,下口由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耻坐骨支、耻骨联合下缘围成,女性骨盆特征集中表现为保证顺利分娩的产道。
男盆 女盆
骨盆性征
女盆下口
(9)足弓足弓塌陷形成平足,产生步行不耐劳及疼痛症状)。
3、压疮形成于不同的卧姿。常见于骶角和骶中嵴浅面皮肤。1跟骨2骶角3骶中嵴4髂后上棘5肩胛冈6枕外隆突7肱骨大结节8肱骨外上髁9大转子10腓骨小头11外踝12骶角
4、解析症状
(1)幼儿、少年骨由于有机质相当丰富,韧性大,骨折时可只见弯曲,弯侧皱摺,突侧不裂,像折嫩树枝,临床上名嫩枝骨折。
(2)老年人骨无机质多,骨易碎裂。久病卧床,骨废用性脆薄。此例
护士未能按正规操作导致骨折。
5、选择穿刺点应考虑4个方面:①能抽到红骨髓;②靠近皮下;③骨密质薄;④生活中穿刺点不受压迫。成人只有扁骨和短骨才有红骨髓。早期曾流行穿刺胸骨,甚至用鎚敲进,病人害怕。穿刺棘突和髂后上棘影响睡眠,后来就定在髂前上棘后外3~4cm髂嵴上。
6、前囟正常在一岁半后闭合,超两岁后仍存属异常。病儿因腹泻呕吐严重脱水,前囟塌陷。若颅内病变致颅压增高,则前囟将向外鼓出。故前囟的情况可作为疾病的辅助诊断根据。前囟作为婴幼儿穿刺采血的部位。
7、因软骨病或先天发育不良,小骨盆上或下口缩小称骨盆狭窄,导致难产。可体外大致测量。下口横径名结节间径,大于9CM属正常。医生握拳,拳端抵向仰卧孕妇的两坐骨结节间,如感觉松动就属正常。上口前后径名骶耻内径,我国女性正常值等或大于12.5cm。伸指入阴道触不到骶岬说明已超12.5cm(下左图)。无须动不动就放射照片。
8、拮抗骶骨下沉靠骶髂骨间韧带。拮抗骶骨尖上翘靠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上右图)。
9、手掌旋转360°是由前臂骨间关节从旋后状态下旋前,再加上肩关节的旋内联动而成。
10、因外踝尖比内踝尖低,使内翻较易而外翻受阻。踝关节头和窝的后份横径(冠状径)均比前份横径为小,当踝关节跖屈时(例如下楼梯时),关节头小的后份进入关节窝大的前份,下楼梯时更易发生踝关节扭伤或跟腓后韧带撕伤(下左图)。
踝关节不稳 骨折愈合过程
11、骨折卧床情况下形成新骨小梁排列方向与直立活动时的压力、张力方向不一致.离床活动将易发生第二次骨折。因此,当骨痂强度足以抵抗由肌肉收缩而引起的变位时(老人约两月,新生儿只需两周),就应有撑持地下床活动,让骨小梁按压力张力重新排列,达到完善的愈合(上右图)。
12、腓骨并不承受重力,取其中部作植骨材料并不影响其下端构成踝关节窝,也不影响其上端作为肌附着点。因此是可行的。
13、全长或其大部可在皮下摸到的骨有:额骨、顶骨、颞骨、上颌骨、下颌骨、颧骨、舌骨、锁骨、肋、肱骨、桡骨、尺骨、舟骨、掌骨、指骨、耻骨、胫骨、髌骨、跗、跖、趾骨。
14、足的内外翻随动物直立行走而发展起来,适应不平的地面,否则易倾倒。
15、平静吸气时第1和第12肋不动,肋间肌和提肋肌收缩各肋上提,此时肋椎关节和肋横突关节联动产生肋旋转,大弧度肋替代上位小弧度肋,胸廓的横径得以增大(胸式呼吸)。垂直径的增加靠膈顶下降,腹壁鼔突(腹式呼吸)。
16、脊椎动物在前肢解放的进化过程中,为适应抓握攀登活动的需求,襓尺骨之间演化出关节但仍保有强大的骨间膜。在推物时前臂旋前,反作用力由前端宽大的桡骨承受,力转传尺骨就决定骨间膜的纤维方向。反向的斜索纤维保证两骨间关节的稳定。
17、致痛物理因素有外伤、压迫、磨损。可以是外因,也可以是生理退变致病。应思考结构向病变转化的规律性、症状产生机理。更应在标本上探寻宝贵的病变“实景”藉而提高教学医护质量。下面是几点实例。
四、作业 改错图答案
第二节:肌
1、解释概念:
(1)肌腹 由横纹肌组织构成,是产力部分。肌腱位于两端,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是传力部分。膜状的腱名腱膜。
(2)筋膜 分浅筋膜和深筋膜。二者常联结紧密,但在体积常变或常活动的部位,如阴茎、阴囊、胸腹前壁、颈部、肢体屈侧等处,这些地方浅筋膜深侧形成一致密薄层,以描述者命名,如Colles筋膜、Scarpa筋膜等。它与深筋膜间
有间隙,充蜂窝组织利于与皮肤一起在深筋膜表面滑动。此间隙若有尿、血或气体进入即漫延致病。近年利用此间隙,例如从胸壁插入器械行颈部微创手术,免颈切口影响美观。
(3)筋膜格 在四肢,深筋膜分隔包罩不同功能的肌群,向深方附于骨,乃构成一个个筋膜格,格内有肌、大血管神经干。若静脉受压不通,但动脉压高血液仍能流入,组织液即大量渗出格内,格内压力即不断升高,4~12小时即发生不可逆的神经麻痹,肌肉液化坏死,临床上称为筋膜格综合征前臂,在地震或医疗事故时发生。
(4)筋膜间隙 包括筋膜格内的空间(具体是筋膜与肌之间)和体腔筋膜与浆膜之间的空间,内充疏松结缔组织,又名蜂窝组织间隙。筋膜间隙之间可沿神经血管束周围通连,炎症可被筋膜局限,也可沿筋膜间隙播散。
(5)肌张力 人体静卧不动时或在睡眠之中,不但心肌和呼吸肌仍继续工作,每块肌肉中总有部分肌纤维轮流保持收缩状态,作用一是产热以保持体温,二是让肌保持一定的张力,时刻准备对付突发的情况,进行反射活动。
(6)肌的协作配布 肌的配布遵循对立统一规律。对立是现象,协作才是实质。若只有屈肌收缩,动作就急骤地一屈到底,毫无意义。此时伸肌也在收缩,配合作适度放松,动作才准确有效。肌组间的协作临床上叫共济,在神经系统调节下完成,例如穿针是手指肌组配合入孔。上肢各关节肌组配合稳定姿势。共济失调表现为坐站不稳、醉汉步态、指鼻不准、活动性震颤、静止性震颤等。协作组中一组瘫痪,关节因失拮抗而偏位,久之导致肢体畸形,应采取措施保持关节于正常功能位。根本解决则需手术重建拮抗肌,恢复正常功能。
(7) 体腔 体腔包括颅腔、胸腔、腹腔、盆腔。腔壁均由骨、肌构成。颅腔内衬贴脑膜,其余三腔均衬贴浆膜。胸腔内尚有浆膜围成独立的心包腔。男性阴囊内尚有源自腹膜降下来包围睾丸的两个鞘膜腔。
(8) 膈 由肌及其上、下面的筋膜构成,共3块。① 胸腹膈 分隔胸、腹腔,简称膈);② 盆膈 分隔盆腔和会阴部;③ 尿生殖膈 它附于左右耻坐骨支,填补盆膈的空缺。它们既起分隔支持作用,又参与腹压的形成。
(9)体壁薄弱区 体腔壁肌可能有弱化点,在腔内压力升高时,腔内物从该点鼓出体表名外疝,例如腹股沟疝;若经膈的弱化点疝到另一体腔内称内疝,例如胃通过食管裂孔疝入胸腔。肌弱化原因有二:一是肌间隙过宽或肌层薄弱,例如腰下三角处;二是有神经、血管干或内脏管道穿肌而过形成孔隙,例如盆膈的梨状肌上、下孔和闭膜管都可能是成疝部位。
(10)腹股沟管 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是腹外斜肌腱膜和腹横筋膜之间的肌间裂隙,有精索通过。由于此处缺少腹内斜肌和腹横肌,是个薄弱区,长期腹压增加,肠管即可沿精索经此管疝出,降入阴囊,名腹股沟斜疝。因腹股沟三角正对腹股沟管外口,肠管经三角直接疝出外口不经内口时名腹股沟直疝。直疝严重时也进入阴囊。
(11)股管与股疝 股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端后方,股静脉的内侧,为一三角形裂隙,上口向腹腔。腹腔内容物在腹压增高时可被压入管内,向大腿根部突出,形成皮下包块,名股疝。女性股管上口相应较大,故股疝以女性多见。
(12)头皮 位于颅顶,由皮肤、皮下组织和帽状腱膜构成。其应用要点如下:①其浅筋膜内有很多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纤维隔,小血管壁与隔紧密相连,血管断裂后不易闭合。若头皮伤口走向为冠状位,帽状腱膜已断裂,因枕额肌的牵拉,伤
口会裂开更大。基于上述原因,头皮受伤流血常不会自行停止,小孩可因失血过多而休克,急救时应局部压迫止血,然后进行伤口缝合。②头皮的血管神经走向均为四周向头顶集中,且血管吻合丰富,因此头皮大块的撕脱只要根部仍与周围相连,消毒盖回仍能很好愈合。
(13)神经血管鞘 神经血管干行向头颈和四肢时常密切伴行,被深筋膜包裹成神经血管束,而该筋膜本身则形成神经血管鞘。较具临床意义的有颈鞘、腋鞘和股鞘。对神经干行阻滞麻醉时,麻药应注入鞘内,否则药量再大效果也不佳。鞘内的大静脉特别是近心脏的颈内静脉和腋静脉,在吸气时管内为负压,手术时该静脉若被误切开,因其壁与鞘长合紧密不会塌陷,空气将被吸入,沿静脉进入心脏,形成空气栓塞,令病人猝死。
(14)骨性纤维管 当肌腱、神经血管干行经骨面或两骨突之间时,该处的深筋膜形成纤维带,与骨面共同构成骨性纤维管,对神经血管起支持、保护作用。骨性纤维管的重要性在于其壁坚硬,管内出现炎症肿胀时,其中的神经将受压迫产生疼痛,甚至导致肌肉瘫痪,感觉丧失。骨性纤维管有腕管、肘管、踝管和脊神经后支内侧支骨性纤维管等。
2、肌和韧带名称见后面技能目标2。
3--4请自行列表。
5、症状的解剖学原因是:(1)左侧口周肌瘫痪;(2)左侧口周肌瘫(3)左侧眼周肌(眼轮匝肌、额肌)瘫痪;(4)左侧额肌眼轮匝肌瘫痪;(5)左侧颊肌瘫痪。
6、(1)一侧股四头肌瘫痪后,膝关节不能伸直迈步,只好借助骨盆向前用力一旋将小腿甩出。脚板着地后,体重移向瘫腿,没股四头肌拮抗重力,膝关节会屈曲令屁股坐地,患者急前倾,用手按到膝盖上,把小腿当拐棍支持体重,健腿随之迈前一步,然后把腰直起瘫,腿再次甩出,手足并用地前进。
(2)小腿三头肌瘫痪后,踝关节跖屈力极大地减弱,脚板只好贴地磨行,就是说丧失了跑步力能。当年奴隶主把奴隶双腿跟腱割断,能干活但跑不掉。因踝关节的背屈肌群仍然完好,久后踝关节变成背屈畸形(钩状足见下图)。
(3)前群瘫痪令踝关节不能背屈,迈步向前时足尖下垂,为了避免鞋尖刮地,小腿须格外提高些,形成一步一抬膝的步态(临床上叫跨阈步态)。外侧群瘫痪令踝关节不能外翻。
7、肌瘫答案(1)三角肌瘫痪;(2)手中间群肌瘫痪;(3)右斜方肌瘫痪;(5)左前锯肌瘫痪;(6)臂、前臂后群肌瘫痪。
8、这是典型的筋膜格综合征。上肢被压,静脉回流不畅,动脉血继续流入,致组织液大量渗出,积聚于筋膜格内,直至动脉亦被压闭,格内组织缺血坏死,在酶的作用下液化溶解。
9、用力吸气时需肋和胸骨尽量提高,因此以肋和胸骨为止点的胸锁乳突肌也参与工作,但同时把头拉向前下拉表现为点头。胸大肌起于胸肋,提胸肋必须在它的止点(肱骨)固定并远离的条件下方能更好实现。病人张臂撑持于床缘椅背就是为了固定肱骨。
10、单足站立时,支撑腿的臀中小肌收缩,骨盆悬空侧不降反升,重力移向支撑腿。你可以摸到它变硬。此病人左足站立时骨盆右半不升反降,说明左侧臀中、小肌瘫痪。髋关节脱位或股骨颈骨折,杠杆失去了支点,症状也就一样。
11、这是伤及了小指的腱滑液鞘,感染向上传至屈肌总腱鞘。通常1至4指的腱滑液鞘是独立的,因此炎症不会波及。手掌的深筋膜强厚,手背者薄弱,组织疏松,故炎症水肿,手背更为明显。
手滑液鞘
12、增加腹压时肌收缩时必须使腹腔纵径、横径和前后径缩小。其顺序是深吸气膈肌下降令纵径变小,然后腹前外侧壁的三层腹肌、腹直肌和腹后壁的腰方肌、肛提肌收缩使横径和前后径变小。
13、利用皮下组织疏松、皮肤可在肌面滑动的特点,穿刺前先推移皮肤,然后插针。注毕抽针,皮肤即自动滑回原位而封闭针口(见答图3-23)。
14、关节结节参与下颌关节窝的构成。S形的关节盘增加了关节的灵活性。大张口时翼外肌过度收缩牵拉下颌头向前超过了关节结节,提下颌肌将下颌头卡紧于关节结节的前方,下颌关节脱位,不可能自行恢复。有时打哈欠、大笑也可导致脱位。医生让患者头枕在手术椅上或靠着墙,厚毛巾包两拇指伸入患者口内平贴左右磨牙上面,其余手指在外面把持下颌骨,向下渐渐施力,拮抗闭口肌让它们逐渐放松,感觉下颌头有所降即适时向前推送,克服翼外肌痉挛,关节头滑回窝内。拇指快速向两旁滑开,免被咬伤。
四、改错图
两骨相关节,产生该关节运动的数肌之间;若为一肌,该肌内部的肌束之间也会相互交叉,藉以避免长短不均、张力不均,以便发挥各自最大效能。这是肌配布规律之一。两肌交叉见于臀中肌与臀小肌、髂肌与腰大肌(下图A)。多肌交叉见于肘、髋、膝关节的屈肌组,肩关节的收肌组。一肌内的肌束分层交叉见于胸大肌(B)、咬肌(C)。背阔肌止腱的扭转附着也是一种交叉方式,在臂高举攀爬时肌束平行。
此图的髂腰肌止点都在小转子上。实际上附于小转子只是腰大肌。髂肌从腰大肌前方交叉下行,附于小转子下方骨面,就是说两肌是交叉配布的。
A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