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消化系

董炘
2021-12-01

第二章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alimentary(digestive)system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功能是将食物磨碎搅拌(物理消化)和分解吸收(化学消化)。

消化系是从单细胞生物的溶酶体发展而来。消化过程从细胞内消化发展到细胞外消化,扩大了食物种类,提高了消化效率。口腔和牙的出现有利于主动摄取并切碎食物,胃便于短时间摄取大量的食物,肠延长食物停留的时间,利于消化吸收,肝和胰的分泌物使化学性消化更加完全。   

消化管分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和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从口腔到十二指肠称上消化道,空肠及以下的部分称下消化道

消化腺分大消化腺和小消化腺。大消化腺包括大唾液腺、肝、胰等,它们位于消化管外,小消化腺遍布整个消化管壁,如口腔小唾液腺、食管腺、胃腺、肠腺等。

消化系统除口腔、食管上段和肛门外括约肌受意志支配外,其他结构都受植物神经神经支配,其中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主要的。消化系统的活动还受到由其本身所产生的胃肠激素的调节。


第一节 消化管

口腔oral cavity是消化管的起始部,前经口裂通外界,后经咽峡通咽。牙列和牙龈将口腔分为前外侧的口腔前庭oral vestibule和后内侧的固有口腔oral cavity proper(图2-2-1)。第三磨牙的后方有磨牙后间隙,牙关紧闭的病人可经此插管注入营养物。


图2-2-1口腔及咽峡

(一)口腔壁   ①前壁为口唇oral lips。上唇外面正中的纵行浅沟称人中philtrum,对昏厥病人可指压此处激醒。两侧的浅沟称鼻唇沟Nasolabial sulcus,若一侧鼻唇沟变浅,可能是该侧面肌瘫痪所致。②两侧壁名cheek,咀嚼时,其颊肌的收缩将食物压向牙列之间。③上壁为palate,其前2/3硬腭,后1/3软腭吞咽时软腭上提,分隔鼻腔和口腔(图2-2-2)。运动由腭㠶提肌腭帆张肌参与,两肌见图2-2-9

图2-2-2 软腭上提

软腭后缘中央的乳头状突起称腭垂uvula,其两侧各有两条弓形黏膜皱襞,前方的称腭舌弓,后方的称腭咽弓。腭垂、两侧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咽峡pharyngeal isthmus是口腔与咽的分界。口腔下壁名口底(图1-2-9),主要由肌构成。



A舌背面

B舌底面

C舌系带短而偏前

图2-2-3舌

(二)tongue为口腔内器官,有感受味觉、搅拌食物、协助吞咽和辅助发音等功能。舌前2/3名舌体,后1/3名舌根(图2-2-2)。舌体的前端为舌尖。舌表面覆盖黏膜。舌体背面的黏膜有许多小突起,称舌乳头。活体上色红的小圆点名菌状乳头,其余众多色偏淡白的名丝状乳头轮廓乳头、叶状乳头以及软腭、会厌等处的黏膜内含味蕾,是味觉感受器。舌根的黏膜内有由淋巴组织构成的舌扁桃体。舌体下面正中有一黏膜皱襞连于口底,称舌系带(图2-2-3),过短会导致语言不清。其根部两侧隆起称舌下阜,是下颌下腺管的开口处。阜向外后延续成舌下襞。襞深面有舌下腺,成排的腺小管开口于该襞。

舌肌分舌内肌和舌外肌。舌内肌有纵行、横行和垂直方向,可改变舌的形态。舌外肌中颏舌肌(图2-2-4)为伸舌肌,它起于下颌骨颏部后面(图1-1-22),扇形向后上止至舌根至舌尖。,一侧颏舌肌瘫痪,伸舌时舌尖偏向瘫痪侧。


   

2-2-4舌(矢状切面)

teeth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嵌于颌骨的牙槽sockets内,具有切、磨食物和辅助发音的功能。牙分为三部:牙冠crown是牙暴露于口腔内的部分,牙根root嵌入牙槽内,牙颈neck为牙冠与


A 下颌中切牙的正中矢状切面

B 5岁幼儿右下颌牙片示髓腔及恒牙胚

图2-2-5牙的结构


牙根之间的部分,颈周围被牙龈包裹(图2-2-5)。各牙的牙根数目见图2-2-6。牙由牙质、釉质、牙骨质和牙髓构成。牙质dentine构成牙的主体,呈淡黄色。在牙冠表面的牙质直接有一层釉质enamel覆盖,牙颈和牙根表面覆一薄层牙骨质cement。牙内的小腔称牙髓腔,腔内容纳牙髓dental pulp。牙髓由结缔组织、神经和血管等构成,后二者从根尖孔出入牙髓腔。

牙周组织指牙周膜periodontal membrane 牙槽骨和alveolar bone牙龈gingiva三部。牙周膜是介于牙槽骨与牙根之间的致密结缔组织,具有固定牙根的作用。牙龈直接附于骨膜,无黏膜下层,麻药应注于口腔前庭上、下沟的黏膜下。



图2-2-6 乳牙和恒牙的名称、排列和代号

人的一生先后有两副牙,即乳牙和恒牙。乳牙deciduous(milk)teeth在出生后第6个月开始萌出,3岁左右出齐,共20颗。6岁起乳牙开始脱落,恒牙permanent teeth相继萌出,全部出齐共32颗。乳牙分切牙、尖牙和磨牙三类,用罗马数字表示。恒牙分切牙incisor尖牙canine前磨牙premolar磨牙molar四类,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其排列顺序(图2-2-6)。临床上为书写方便,用写于象限内的数字表示牙名,称牙式。以被检查者的左右为左右,用“十”(4象限)表示牙位,例如I表示左上颌乳尖牙,I8牙表示左上颌第三磨牙。

二、pharynx   前后略扁的漏斗状肌性管道,位于脊柱颈段前方,其上端附着于颅底,向下在第6颈椎体下缘平面移行于食管(图2-2-8)。咽是消化管和呼吸道的共同通道。人为地以软腭后缘、会厌上缘为界,将咽腔分上、中、下三段。

(一)鼻咽nasopharynx 前界鼻后孔,上界颅底,两侧壁上有通向中耳鼓室的咽鼓管咽口,后壁黏膜内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名咽扁桃体Pharyngeal tonsil(图2-2-7)。小儿咽扁桃体较发达,6~7岁时开始萎缩,异常增殖可堵塞致张口呼吸。鼻咽腔上份向两侧突出成冠状位裂隙,近颅底处可深达1cm,称咽隐窝(图2-2-4),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

图2-2-7咽扁桃体增殖

(二)口咽oropharynx   位于口腔后方,向前经咽峡通口腔。在口咽的两侧壁上,腭舌弓与腭咽弓之间有腭扁桃体palatine tonsil(图2-2-1)。舌根与会厌之间名会厌谷epiglotic vallecula(图2-2-7),常为小药片蹊留处。


图2-2-8 口咽堵塞及处理   

昏迷病人肌张力降低,仰卧时舌根后坠,若高枕屈颈更易堵塞口咽腔,导致窒息。正确的头位应该是去枕伸颈,让下颌尽量远离胸骨柄,令颏舌肌将舌根拉离口咽后壁(图2-2-8)。

(三)喉咽laryngopharynx   位于喉的后方,向前经喉口通喉腔,下接食管,两侧各有一凹陷称梨状隐窝puriform recesss(图2-2-9),可成食物滞留处。


C咽后壁切开示咽腔分部

图2-2-9 咽三面观


(四)咽淋巴环位于咽的入口处,舌扁桃体、咽扁桃体和腭扁桃体总称。外物(抗原)从消化道、呼吸道进入人体,刺激这些淋巴器官,引起免疫反应。相当一个边检站。

(五)咽壁肌 (图2-2-9)

1. 咽缩肌 半环形,叠瓦状,分三层。名咽上、中、下缩肌起自上、下颌骨,翼突下颌缝,舌根两侧,茎突舌骨韧带,舌骨大角、喉软骨。肌片向后内与对侧互连,形成腱性咽缝,上附颅底,下端移行为食管环肌层。

2. 咽壁提肌 包括茎突咽肌,颚咽肌,咽鼓管咽肌,吞咽时咽喉上提,三缩肌轮替收缩,将食团压送入食管

三、食管esophagus(图2-2-10) 是扁窄的肌性管道,长约25cm,分颈、胸、腹三段,其上端续于咽,向下沿脊柱前面下降入胸腔,前面依次贴邻气管

图2-2-10食管位置及3个狭窄

左主支气管和左心房(有心包斜窦相隔),最后在胸主动脉前方,穿过膈的食管裂孔,进入腹腔,与胃相连。食管有三个狭窄:第一个在食管起始处,平第6颈椎体下缘;第二个在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平第5胸椎体;第三个在食管穿过膈处,平第10胸椎体(图2-1-2,11)。这些狭窄处特别在第一个狭窄处是异物容易滞留的部位。

胃肠插管经过食管,插入深度常从切牙算起,具体长度因人而异,可对病人作实际比量。先从眉间(两眉内端平面)量至剑突尖,相当于到达食管裂孔,成人约为40cm;然后加上10cm左右,共约50cm,管尖将在胃中。若右侧卧位,缓慢再插入20cm,管尖将到达十二指肠降部,成人共约70cm

四、stomach(图2-2-11)   是消化管的膨大部分,除了容纳和初步消化食物的功能外,还有内分泌的功能。



图2-2-11胃的位置形态和分部

(一)胃的位置和形态和分部(图2-2-12) 胃随体型、体位、充盈程度、性别和年龄等的不同而有较大变化。矮壮者胃呈牛角型,高瘦者呈鱼钩型。站立位幽门下移达一椎体,饱食后,胃大弯可在脐下。在中等充盈状态时,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前壁右份有肝左叶相贴,后壁自上而下贴膈、左肾上腺、左肾、胰,后壁左份近胃底处贴脾。

胃的分部(图2-2-12) 胃有两口、两壁和两缘。胃的入口连结食管,称贲门cardia,位置较恒定,位于第11胸椎体左侧;胃的出口连结十二指肠,称幽门pylorus,位于第1腰椎体右侧。胃的右上缘较短,凹向右上方,称胃小弯lesser curvature;胃的左下缘较长,凸向左下方,称胃大弯greater curvature。在贲门平面以上膨出的部分称胃底fundus;胃小弯最低点(又名角切迹)与幽门之间的部分称幽门部pyloric part(临床称胃窦部,分幽门窦和幽门管);胃底与幽门部之间称胃体body of stomach。胃溃疡和胃癌多发生于胃窦部胃小弯侧近角切迹处(图2-2-13)。此处贴腹前壁胸骨下角的剑突,为病变时压痛点。



   

2-2-12胃的腔面观

(二)胃的微细结构

胃壁分4层,即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图2-2-13)。其中,黏膜在胃空虚时,黏膜形成许多皱襞,充盈时皱襞减少、变低。胃肌层较厚,可分内斜、中环、外纵三层。斜肌菲薄,只见于胃体近小弯侧。环肌在幽门处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收缩时关闭幽门。此肌突向胃腔,形成环形皱襞称幽门瓣pyloric valve

五、小肠small intestine   是消化管)。十二指肠上部是溃疡的好发部位,仰卧位时其体表投影在剑突下偏右处。它起自幽门,向右后行至胆囊颈附近,转向下,移行为降部。降部贴右肾前面内侧份下行于第1~3腰椎的右侧,在其后内侧壁上,有一纵行的黏膜皱襞,皱襞下端圆形的隆起称十二指肠大乳头major duodenal papilla(图2-2-26B),胆总管和胰管共同开口于此。水平部向左横过第3腰椎前方,肠系膜上血管贴其前面经过,小肠下垂的病人站位易致水平部慢性阻塞。升部向上至第2腰椎左侧,转向前下,移行为空肠,转弯处称十二指肠空肠曲,此曲借自右膈脚下降的十二指肠悬肌悬吊维持,构成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 ligament,肌表面包有腹膜,是确定空肠起始的标志(图2-2-14)。



   

2-2-13 十二指肠悬肌

空肠jejunum和回肠ileum(2-1-2)   借小肠系膜连于腹后壁,活动幅度较大。空肠与回肠之间无明显分界,空肠主要位于左上腹,回肠位于右下腹,长度比约为23。从外观上看,空肠管径较粗,管壁较厚,血管较多,颜色较红;而回肠管径较细,管壁较薄,血管较少,颜色较浅。空肠的动脉弓级数较少(1~2),而回肠的动脉弓级数较多(可达4~5)。空回肠的黏膜内含有孤立淋巴滤泡,回肠还有集合淋巴滤泡20多个,长2~10cm,与肠轴一致,布于肠壁对系膜缘(2-2-16)。肠伤寒的病菌侵袭集合淋巴滤泡,可引起该处肠穿孔。


2-2-14 回肠的集合淋巴滤泡

约2%的成人,在距回肠末端0. 3~1m范围的回肠对系膜缘上,有一向外的长囊状突起,称Meckel憩室(2-2-17),此为胚胎时期卵黄囊管(2-0-1)未完全消失形成的。Meckel憩室炎症或合并溃疡穿孔,症状与阑尾炎相近。若与脐部相连,可致脐漏或肠扭转致梗阻。

、大肠large intestine   围绕于空、回肠的周围,较小肠粗,长约1. 5m,分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五部分。大肠的功能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分泌黏液,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图2-2-15 卵黄管遗迹的类型

(一)盲肠caecum位于右髂窝内,贴近髂腰肌,是大肠的起始段,下端为盲端,上续升结肠,左接回肠。回肠开口于盲肠后壁,口周形成唇样的黏膜皱襞,称回盲瓣ileocecal valve(图2-2-18)。回盲瓣既可控制回肠内容物排入盲肠的速度,又能防止大肠内容物逆流。



图2-2-16   阑尾盲肠结肠特征


盲肠和结肠的外形有三个特征:①结肠带colic band,有3条,位于肠壁外表面与肠管纵轴平行,由肠壁的纵行肌增厚形成;②结肠袋haustra of colon,由肠壁呈囊状向外膨出形成;③肠脂垂epiploic apendices,是沿结肠带排列大小不等的由浆膜包被的脂肪突起。

(二)阑尾vermiform appendix(图2-2-18)为一条蚯蚓状的盲管,一般长约6~8cm,根部连于盲肠后内侧壁,开口于盲肠。阑尾的末端游离,故位置变化较大。由于3条结肠带均在阑尾根部集中,手术中可沿结肠带向下追踪,是寻找阑尾的可靠方法。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通常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该点称麦氏McBurney

(三)结肠colon(2-2-19)   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升结肠ascending colon起自盲肠,贴右侧腰方肌,上行到右肾下部,于肝下方向左移行为横结肠,转角处称肝曲;横结肠transverse colon横行向左,至脾向下续于降结肠,转弯处称脾曲;降结肠descending colon贴左肾下份外缘沿腰方肌下降,至左髂嵴处续乙状结肠;乙状结肠sigmoid colon呈“乙”字形弯曲,长度变化较大,13~69cm,可达右髂窝,再转回向下,至第3骶椎平面续于直肠。


       

图2-2-17   大肠造影(转自Grant图谱第9版P.124)

(四)直肠rectum   位于骨盆腔后部,其实并不直,沿骶骨和尾骨的前面弯曲向前下行,形成与骶骨一致凸向后的骶曲和受尾骨推顶凸向前的会阴曲,然后向后下穿盆膈移行为肛管。直肠下部膨大成直肠壶腹(图2-2-20),内面有直肠横襞Houston瓣,图2-5-8A),位置较恒定的一个位于直肠右侧壁上,距肛门约7cm,可作为直肠镜检时的定位标志。图2-2-19直肠的弯曲


图2-2-18 直肠,与肛门插管方向

肛管anal canal   上端续接直肠,下端终于肛门。肛管上部黏膜形成纵行皱襞称肛柱anal column,两柱下端之间有半月形皱襞相连称肛瓣anal valve,瓣围成向上的小凹为肛窦anal sinus。肛柱的下端和肛瓣的边缘连成锯齿状的齿状线dentate line或肛皮线anocutaneous line(图2-2-20)。线上方为无痛觉的黏膜,线下方为有痛觉的皮肤。线下方1cm处为肛门内括约肌的下缘,活体触知为一凹沟名白线,齿状线与白线之间的区域称痔环


   

图2-2-19 肛管


此外,齿状线上、下部分的肠管在动脉来源、静脉回流、淋巴引流,以及神经支配也不相同。肛管壁有丰富的静脉丛,此处静脉曲张时形成痔,齿状线以上为内痔,线以下为外痔。痔环的后正中线处常由于大便结硬撑裂等因素而成肛裂。肛管的长轴方向并非与躯干的纵轴一致,而是从后下斜向前上,因此,肛门插管时应向病人肚脐的方向插入(图2-2-20);又因直肠会阴曲的存在,插入约5cm后应转向后上,以免刺伤直肠前壁。

图2-2-20 直肠,与肛门插管方向

肛管下端的环形肌增厚,形成肛门内括约肌,周围有肛门外括约肌,它和肛提肌绕过肛管后方的纤维一起合称肛直肠环,此环对肛管起括约作用,若损伤将导致大便失禁。


第二节 消化腺

消化腺digestive gland   包括遍布消化管壁的大量小消化腺(如小唾液腺、食管腺、胃腺、肠腺等)和位于消化管壁之外的大消化腺(有大唾液腺、肝和胰)。


图2-2-22大唾液腺

一、大唾液腺   包括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各一对(图2-2-22)。腮腺parotid gland位于外耳道前下方,呈不规则的三角形。腮腺管开口于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的颊黏膜上。下颌下腺submandibular gland位于下颌骨下缘的深面,导管开口于舌下阜。舌下腺sublingual gland位于口腔底舌下襞的深面,1条大管开口于舌下阜,10条左右的小管开口于舌下襞表面。

大唾液腺分泌唾液,有协助消化、湿润和清洁口腔等功能。

二、肝liver   是人体最大的腺体,我国成年人肝重约1000~1500g,具有参与物质代谢、解毒、分泌胆汁、消化脂肪以及胚胎时期造血等重要功能。肝的质地软而脆,受暴力打击易破裂。



图2-2-23肝的外形与其脏面的毗邻

(一)肝的形态和位置

肝呈红褐色,略似楔形,分前、后两缘和膈、脏(下)两面(图2-2-23)。肝的膈面隆凸贴膈,借镰状韧带分为大而厚的肝右叶和小而薄的肝左叶。肝的脏面凹凸不平,右叶贴肾、横结肠肝曲和十二指肠上部,左叶贴胃。肝脏面中份有呈“H”形的沟。其中横沟称肝门porta hepatis,是肝左管、肝右管、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及淋巴管、神经等出入肝的部位。右侧纵沟的下前份称胆囊窝,贴有胆囊;后上份围埋下腔静脉的前壁。三条肝静脉全部埋在肝内,开口于下腔静脉穿膈后的前面。左侧纵沟前份有肝圆韧带;后份内有静脉韧带,二者是胚胎脐静脉开口于下腔静脉的遗迹。肝的脏面借“H”形的沟将肝分为4叶:左叶位于左侧纵沟之左,右叶位于右侧纵沟之右,方叶在肝门之前,尾状叶在肝门之后。

肝的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左叶尖可达左季肋区。肝的上界与膈一致,其表面投影右叶最高点在右锁骨中线与第5肋相交处,左叶在第5肋间;成人肝的下界,右侧与右肋弓一致,在腹上区则可达剑突下3~5cm。不到7岁的儿童,肝下界可低于右肋弓,但一般不超过2cm。肝可随呼吸而上下移动。


     

图2-2-24   肝的分段


(二)肝的血管

入肝的血管有两种,即肝固有动脉和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是肝的营养动脉。肝门静脉血来自胃肠道,富含营养物质,送入肝内加工、解毒和储存。小叶间动、静脉的终末支从肝小叶的表面汇入肝血窦,血经肝血窦汇入中央静脉。出肝的血管是肝右、肝中和肝左3条静脉,向后上行,于同一平面汇入下腔静脉,此处称第二肝门。肝内血流循环途径见下(详见组织学):

肝固有动脉→小叶间动脉肝门静脉→小叶间静脉→肝血窦→中央静脉→小叶下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

(三)肝的被膜及被膜的感觉神经

肝表面包被有薄层结缔组织被膜,膜的大部分被腹膜覆盖,只有右叶的后上部直接与膈相贴称肝裸区。腹膜从裸区周围反折至膈或腹前壁构成镰状韧带和冠状韧带。肝被膜的结缔组织在肝门处向内包绕输胆管道、肝固有动脉和肝门静脉及它们始终走在一起的分支形成Glisson系统,向外形成肝蒂。右膈神经内的感觉纤维经肝裸区沿被膜分布直至输胆管道,这成为肝胆疾病牵涉右肩也感到疼痛的解剖学基础。

(四)肝的分段

肝按外形分叶只便于描述,但对肝部分切除术无指导意义,因为如此分叶会致肝内的血管构筑不符,切割后流血多,被切断供血主干的肝块若仍保留下来必将坏死。经肝内管道铸型研究表明,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和肝管三者在肝内的分支相互结伴而行并有结缔组织包绕,称Glisson系统。其二级分支所属的肝组织块之间有明确的界线称肝裂。三条肝静脉在裂内如柏树叶片样汇合而成,向后上开口于下腔静脉。正中裂呈矢状位,将肝分成左右两半。左叶间裂近矢状位,将左半肝分成内外两叶。右叶间裂近冠状位,将右半肝分成前后两叶。左外叶和右后叶因有肝静脉属支作横位分隔,此两叶又可均分为上、下两段。这样肝分成两半、图2-2-25肝外胆道5叶(包括尾叶)和6段。左内叶和右前叶内虽无明显分隔,但临床上仍可只作其上段或下段的切除,这样肝就共分八段(彩图2-2-24)。肝段切除时从第二肝门处沿肝静脉剥离,在保留肝被膜和肝静脉干的情况下,切除病变肝段。

(五)肝外胆道   包括胆囊、左、右肝管、肝总管和胆总管。

胆囊gallbladder似梨形,位于肝脏面的胆囊窝内,可分底、体、颈和胆囊管四部(图2-2-25),具有贮存和浓缩胆汁的功能。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在右腹股沟中线与右肋弓相交处,站立位贴近腹前壁,深吸气时可在右肋弓下触及胆囊底。


图2-2-25 肝外胆道

肝内的胆管逐级汇合成肝左管和肝右管,出肝门后合成肝总管common hepatic duct,肝总管再与胆囊管cystic duct合成胆总管common bile duct。胆总管行于十二指肠上部后面,向下贴或陷入胰头,末端斜穿十二指肠降部后内壁,在壁内与胰管末端合成略膨大的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肝胰壶腹壁内环行平滑肌增厚,形成肝胰壶腹括约肌Oddi括约肌),它有控制胆汁和胰液的排放,防止十二指肠内容物进入胆总管和胰管的作用。

三、胰

(一)胰的形态和位置

胰pancreas是人体第二大消化腺。呈三棱形,灰红色,质地柔软,可分为胰头、胰体、胰尾三部分(图2-2-26)。胰位于胃的后方,横跨第一腰椎体,与左肾前面中份相贴。胰头被十二指肠包绕,头下份有向左侧突出的钩突uncinate process,将肠系膜上动、静脉夹在胰颈与钩突之间。在胰颈的后方有肝门静脉,胰头后面有胆总管经过或穿入,所以胰头肿大时,可压迫胆总管和肝门静脉,出现黄疸、腹水、脾肿大等症状。胰尾邻近脾门。胰的总输出管称胰管,从胰尾行向胰头,纵贯胰实质,与胆总管汇合后,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图2-2-26胰

(二)胰的微细结构

胰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组成。

1. 外分泌部占胰的绝大部分,由腺泡和导管构成。腺泡由锥体形的腺细胞围成。腺细胞分泌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有分解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作用。导管起于腺泡腔,逐级汇合成胰管。

2. 内分泌部散在于腺泡之间的大小不等的内分泌细胞团,称为胰岛。胰岛主要分泌胰岛素,把血糖转化为糖原,储存于肝,使血糖降低。

阅读28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