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目标的表述与达成
董 炘 暨南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
《中国解剖教学网》2018-10-31
中外古代教育着重“道德传承”。中世纪教会对道德的教条式强制灌输,曾让教育沦为黑暗统治的工具。科学在启蒙时代兴起之后,教育以“知识就是力量”为信条,科学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提出“教学目的多元,通过多学科教学育德。”[1]教育目标是哪些?如何检测其达成度?布鲁姆1956年发表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获世界公认,他把教育目标
objectives分成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三大块。能力包括思维能力(智能)和技能(籍肌肉收缩来表现)。能力比知识重要。价值观目标指向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培育。
我国高教目标以德育为重,教学大纲把知识分三个等级,即掌握(会用)、熟悉(记住)、了解(知道),只提技能不提智能,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2006年提出,2018年写入宪法,2019年进入教育日程。
上世纪80年代“知识经济”问世,教育强调培养创新能力。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世界教育高峰会议,发表《爱丁堡宣言》 指出:“学习以培养能力为主”;“学习策略以培养能力为中心”。
我国80年代末起高校教学大纲改提“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知识本来就包括理论,点名显其重要,教学仍缺乏让学生把感性知识提升为理论规律的工序;缺乏把知识变成智能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80年代中小学曾全面推行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策略”,目标是打破考试分数的“正态分布”,实现95%以上优良。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医学中专曾开展“以布鲁姆教育目标理论为指导”的教改,操盘者却沿习知识分级思路,用布鲁姆思维能力层次术语(记忆、理解、应用....)搞知识分类;用“行为动词”表达学生能力(写出、说出、指出其实都是背出);价值观目标(当时称态度目标)只指向尊师、遵纪、勤奋、课堂整洁。结果智能训练、三观培育均落空。此改革延续近四年,在质疑声中停息。
2001年,教育部行文发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布鲁姆三项教育目标。可惜遇上当时万人齐挤高考独木桥,背知识应试是刚性需求。操盆新课改的专家们对能力目标理解有误;三观培养的抓手不对;奉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课堂以学生讨论为主,结果导致三观和能力培育虚化、教学质量下降。教师们自发抵制却被批是“穿新鞋走老路”。
1992年 党16大公布新道德条款,明确立德内容。2012年党18大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全面提出三观教育。
正如1985年起泛提素质那样,改革应试教育弊端都同意,可培养哪些素质?和培养价值观是什么关系?今天换个能力框,恐怕情况照旧。
要解决能力培养问题,笔者认为须先确定三点。一是应以世界公认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为基础,新创的名词要对应国际共识,才便于弄懂;二是应以唯物辩证方法论为基础,因科学的发展历程证明它是正确的;三是应把价值观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来解决。可有人认为这是给教育塞入政治。难怪布鲁姆写道:“(价值观)这个领域的目标论述还不精确。这是一项困难的任务,至今还很不完善。有几个问题十分棘手’’。此问题性质上和西方解剖学教材容不下进化论和辩证法规律是一样的。
能力是知识质变的产物,知识量的积累不会变成智能,智能结构是一座立体的网络。象某种药物的化学结构式那样,不同基团(知识)键接于不同位置将改变药物的性质并改变其疗效。爱因思坦的“思维实验”教法、学法及其它主客观条件是影响因素 ,容另文讨论。
2001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发表《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第一版,针对当时只注重教学设施达标忽视学生达标的倾向,规定
将目标objectives改为“成果outcomes”[13]。 但背熟知识也算成果,却未达到“知识质变为智能”这个教学核心要求,因此我们建议成果应明确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果outcomes of problem solving”,包括专业和价值观两个方面。价值观成果
价值观培育成果的标志是:认同集体主义价值观能运用唯物辩证法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有政治上判断是非的能力,内省能力,自控能力,养成践行集体主义价值观,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的习惯,自觉地为祖国及全人类的发展学习和工作。
阅读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