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炘编 第三版 2019
绪 论
一.人体解剖学定义和学习目标
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一门科学。它是临床医学和医学基础课的基础,学习目标是获得:① 人体结构规律、知识和器官、常用局部的三维形象;② 医学基本功和运用解剖知识的能力。
(一)知识目标
学好解剖知识的标志是脑海中建立起器官和常用局部的立体形象,未立体化无助于医护诊治实践。学生常埋怨解剖结构记不住,但自己房里的东西闭眼都可摸出来,差别在于记忆是否立体化。
人体结构的形成、配布是外环境作用下进化的结果。按规律梳理,结构就易于理解记忆。进化发展的观点、结构与机能统一的观点,是理解人体的两把钥匙。从皮肤的位置可推论它的机能,从机能可推断它的结构特征。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都长在头上而不长在屁股上自有它的道理。
人体器官病态,诸如疝出、疝入、堵塞、压迫、破裂、储留、泄漏、折断、错位、扭转、套叠、脱垂、剥脱…等的出现和转归,都有其理化原因和发展规律,按理化、生物知识推论,就能理解其出现并提出医护对策。这就是初步联系临床,而不应过早去触碰完整病例。
(二)能力目标
不止是动刀用剪操作显微镜,更重要的是获得形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描述能力、运用解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科学思维的能力。
1. 形象思维能力 以形象为元素进行思维,是医学专业的基本功。诸如推断结构病变的发生发展、拟定诊治操作入路、把放射超声图像立体化去识别病变等。解剖课是医教首门培养形象思维的学科。
2. 观察能力 养成有序、全面、细致的观察习惯是科学工作者的基本功。学生惯于“观察”书本,但解剖教材只是引导,重在观察实体,闭眼表像,睁眼再看,直至闭眼能见。见人所未见就是发现。
3.描述能力 是医护人员的重要技能,写病历、护理记录、手术记录乃至晨会汇报、床旁讨论、论文报告都须描述.描述有规矩和术语(行话)。描述不仅笔头的、口头的,还有绘简图、识图能力(何侧、何方、何面观)。
4.处理知识的能力 有三个阶段:① 新旧知识挂钩,让已知去理解、归类新知,形成自己的记忆编码;② 分析、综合、演绎,缔造自己的知识网络;③ 解决思考题(知识重组,爱因思坦名之为思维实验),解决问题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对学生来说就是创新。
5.科学思维能力
1) 什么是科学方法?
16世纪以来,人们通过观察、实验去证实假设,创立科学(客观)知识。证实法是常用的科学方法,促成了无数伟大成就。上世纪30年代,卡尔 .波普尔指出证实法有短板:①只会巩固理论而不能确立真理,天鹅都是白的证实一万次仍是假说,发现一只黑天鹅就被证伪而确立“天鹅并非都是白的”②修正主义者会偷换概念、增设条件证实“真理”;教条主义者会制造证据证实“真理”。只有证伪能清除这些知识垃圾,用纠错发展理论,逼近真理。事物是发展的,客观条件是变化的,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终极真理是没有的。
波普尔进一步强调:可被证伪的理论才是科学的If a theory is falsifiable, then it is scientific。他不反对物种是进化而来,但他曾认为进化论无法证伪,只是一套解释无法重演现象的“形而上学纲领”。其实达尔文早说过:“如果谁能证实任一复杂的器官,不经多次、逐渐、微小的修改就存在,那我的理论即告破产”。可见达尔文比波普尔早70多年就提出了证伪原则。
波普尔证伪原则确立后,科学方法就从16世纪“观察—归纳—证实”的启蒙理性主义模式提升到19世纪“问题—批判—证伪” 的批判理性主义模式。当然证伪只应是证实法的补充而非替代。
2)科学思维就是唯物辩证思维
人类最早的思辨(哲学)是探讨天地万物的本源,希望弄明白物质、精神、知识各是什么,是什么关系,这总称本体论,包括宇宙论和知识论,后者发展为实践论。16世纪以后,各实证学科纷纷建立,马克思和恩格斯综合了科学家们的辩证思维方法和各学科的理论规律,创立了辩证唯物论。恩格斯指出:“不再需要任何凌驾于各科学之上的思辨哲学了,每一门科学都在弄清自己的地位和与其它事物的联系,确立了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的历史观。研究‘总联系’的哲学就是多余的了。现在无论在哪一个领域,都不再要从头脑中想出联系,而要从事实中发现联系了。这样,对于已经从自然界和历史中被驱逐出去的思辨哲学来说,要是还留下什么的话,那就只留下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这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强调两大原则:一是发展原则,促进还是阻碍发展是判别先进与落后的标准,生产资料私有制是社会发展的根本障碍;二是集体主义原则,集体是发展的主力,集体富裕是社会发展的目的。马克思据此创立了共产主义学说:“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人类彻底解放、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唯物辩证法 有三大规律:
① 矛盾统一律 例如人体运动系统由功能不同的两个系统结合而成,支撑系统要求稳固,变形系统要求灵活。在脊索动物及以前,这两个系统各自独立,互不相关,既无矛盾也不统一。整条脊索不利于运动,发展中分节、变软骨进而硬骨,进化成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肌节与椎节发生附着关系之后,一个既稳固又灵活的矛盾统一体就诞生了。它两并不斗争而是合作。支撑系统演化出关节让运动更为灵活。肌组拮抗性配布让支撑更为稳固。这就是合作和谐共赢的生物发展规律。党19大提出建立全球命运共同体倡议,破除 “斗争哲学”,意义重大。
②否定之否定律 例如古人认为,呼吸系功能是吸入天地‘灵气’维持生命。物理学发展后知道作功产热原理,认为肺包围心是散热功能,否则经计算数小时后心会燃烧起来,以此否定灵气论。氧气的发现是对散热论的否定,对“气”的肯定。发烧时气促,散热说并不错应予继承。此例说明,发展是连续不断的否定—继承过程。只讲否定不讲继承貌似彻底革命,实不能发展。发展非直线而是螺旋上升,似回到原点,其实认识已在更高处。
③量变质变律 此规律原意是:物体没量变不能变其质。后来常误成量变是质变的原因,或质量互变。质变是成分变或结构变,随之是机能(功能)变。例如知识积累变成能力,有赖于认知网络结构的变化,就象药物的化学基团键接不同地方产生不同的疗效一样。这对我们如何培养创新能力有所启发。结构—机能律是量变质变律的扩展,对理解解剖结构,对医护决策有指导意义。
三大规律融汇体现在各学科的事物发展和理论建立过程中。体验各学科发展的思维逻辑,是学习辩证思维的必由之路,也是弄懂集体主义原则的必由之路。
违反辩证思维的主观主义表现多种多样:有人宣扬历史已经终结于完美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有人视“丛林法则”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有人把差异等同矛盾,矛盾等同斗争,从而否定了和谐统一;有人又滥用统一搞二元论,抹杀是非界线而导致实践失败。
二、人体解剖学的分科(略)
三、解剖学发展史的启示
解剖知识是人类在生产劳动和医疗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早期的解剖学家就是医生,解剖知识只见于医学典籍之中。公元前四、五世纪。我国的《黄帝内经》,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全集》等医书均有人体结构的描述。专门的解剖文献首见于罗马名医盖伦(Galen 130—?)的著作《医经》中。他解剖猿类并观察人尸(宗教禁止解剖人体)。限于科学发展水平和宗教思维,他未能对结构功能都正确阐述,但他描述的精确令人惊叹。他创用的名词术语,包括细微的神经分支今天仍然沿用。基于对神经细致解剖和动物实验,他已能诊断手指麻木的病因是脊椎颈段处神经受压并治愈。
解剖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始自比利时医生维扎里(Vesalius 1514—1564)《人体构造》一书。维扎里冒着生命危险多次到刑场盗取尸体解剖,于1543年出版了他的巨著,并指出前人200多处的解剖错误,后人尊为解剖学之父。他受到教会严重迫害、嘲笑和侮辱,失去了在大学的教职,被勒令去耶路撒冷朝圣赎罪。他愤然烧毁了著作手稿,流落异乡,在一次沉船事故中死于非命。今天新的科学仪器层出不穷,解剖学研究工作不断深入,不仅尸体解剖成为常规的教学手段,解剖学研究已从宏观的大体深入到器官和微观的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为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越来越多的贡献。
科学从来是在与愚昧斗争中发展的,需要科学家有大无畏的献身精神。危险不只是来自反动势力的迫害,还来自科学实验工作中的磨难和意外,例如解剖生理学家Renshaw研究脊髓前角中的细胞,明知药品有毒仍工作不息,到弄清楚该细胞的形态和机能时,他却中毒身亡,为科学献出了他年轻的生命。Renshaw细胞的命名是对他永远的纪念。
大体解剖学的宗旨是为医学服务,它并非夕阳学科。近数十年来我国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断层解剖学继续展现广阔的前景。内镜和微创手术的发展继续提出创新手术入路和局部解剖的要求。我国高中毕业就报考医学,解剖学具有丰富的思政教育素材,这两条决定了保持系统解剖学课程建制的必要性。教学如何密切联系临床,如何解决差距仍很大的教学直观性,如何改进教学测评,仍需认真研究解决。学生应该继承老一辈解剖学工作者的献身精神,保持我国解剖学工作者队伍是医学专业出身的优势,在解剖学服务于临床和解剖学教学两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解剖学学习方法
解剖学教学过程是分析,学习方法则强调综合。否则结构名词似一盘散沙,不便记忆更无法运用。综合有三个层次:① 按局部或选取一个中心结构,观察各方毗邻以达立体记忆;追踪某结构的位置变化,建立该结构行程图景。② 按功能作系统内或跨系统综合,例如以某运动为中心,将有关骨、关节、肌和神经串连为一个机能整体。③解答应用性思考题,作知识运用性综合。
五 (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