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须讲集体价值观之理

2022-08-28



思政教育须讲集体价值观之理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ust focus on the Principles of Collectivist Values

董 炘[1],   胡明一[2]

1暨南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学系,广州 510632;2广州新华学院康复医学系,广州 510520

第一作者E-mail: dong xin104@sohu.com


思政教育本质上是科学教育,目的不在让学生记住若干道德训诫,方法不是灌输而是讲理,对三观教育尤其如此。

1 思政教育的内容

1.1 从育德到育价值观

我国思政教育一贯提立德,目的是树人。1992年党16大公布新道德条款。 2012年党18大公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抓三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组12项,字面与传统伦理道德无别,其社会主义的意蕴、先进性、培育方法、逐步推行的政策都须深入研究之后宣教。

人接触客体必衡量其利弊而生好恶情感,这情感又称价值观。对一般生活事物的好恶可各异其趣无伤大雅,对自然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叫世界观,对自己前途的价值取向叫人生观,二者事关重大。人都趋利避害,但专门利己的自由主义行为终归要破坏社会和谐,阻碍社会发展。对自由主义价值观批评,对集体主义价值观阐发和树立抅成思政教育的基本内容。价值观位居教育三大目标之首,是思政教育的牛鼻子。

1.1.1 自由主义价值观的批评

西方的学科教育在反对教会强制灌输道德教条的斗争中发展起来。它提倡教育性教学原则,主张通过多学科教学育德,树立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价值观。它反神权、反封建,当时是先进的、革命的,但仍含丛林法则的基因,强调“我的茅屋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发展到今天形成了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正在大力推向全世界。目前一众发达国家总是神经兮兮地怀疑后来者要破坏他们的自由民主,其侵略、霸道行径和生产资料私有阻碍社会发展的负面现象正日益暴露。

1.1.2   对集体主义价值原则的探讨

包括论证其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先进性、全面贯彻的社会条件、推行的政策步骤等。这样的内容实质是科学研究,是艰难而长期的人性变革教育,必然是个讲道理的过程。习近平主席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1]这样培养出来的公民和干部才能运用集体主义原则,尊重个性发展原则,成为新道德和新政策的创立者。这才是“树人”的本意。

我国古来就没受神权的压迫,倒有集体主义传统。对“人生几十年,活着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解答,中国人和西方人很不一样。孟子(公元前3世纪)的教导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2]公元11世纪北宋教育家张载说得更全面: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3]我国的文化传统是天下为公,民为贵君为轻,以国家民族兴旺发达为重,与其它国家民族相处以和为贵,职业以对集体的贡献为标准而分“九流”,商人为己赚钱被排最后。发展到今天我们没自称啥共识,倒是美国高盛投资银行顾问給了个“北京共识”。

1.2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时代的政治任务,是所有中国人的奋斗目标,是思政教育的聚焦内容西方推行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4],强烈反对在教育中塞入政治。世界公认三大社会学家之一的法国人涂尔干(1858-1917)对此早有评说:“我们的教育受到的最大妨碍,就是事实上老师无法看到任何明确的奋斗目标”[5],他一针见血指出了自由主义教育的病根。一个社会只提自由而不提目标其发展是可疑的,统治者其实自有目标,那就是让丛林法则长治久安。

有些中国人暂不认同集体主义价值观,这不涉法律,但不应对祖国的伟大复兴事业冷眼旁观。若协同外力阻挡中国崛起,必受法律严惩。

1.3 思政元素—集体主义价值观

我国高教专业课中捎带思政教育早已有之,方法是挖道德点,这是一种图解道德片段的案例教学法,优点是形象直观,适于义务教育阶段,高教须提升到对集体价值观的探讨。2018年教育部发高教2号文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通称新高教40条)要求“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多数教师把道德片段当成思政元素,或将专业内容直接与精神、情怀、素养挂钩(见下网传课件),这就值得商榷。


什么是思政元素?有人认为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成分,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培育的不也是这些成分?可见差异在于解读,即所本的思维元素不同。社会主义思维元素是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思考所得,对自然、社会观察证实,经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可行的真理—集体主义价值观

思维元素又称元认知,指的是人在接触事物时,拿来审视事物的那个“成见”。价值观就是这“成见”。元认知受社会生产水平、生活条件、生活经验和民族传统决定。在西方资产阶级兴起的文艺复兴时代(14—16世纪),科学正在萌芽,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价值观仍饱含弱肉强食意识。到19世纪中叶,以达尔文进化论和工业革命为标志,科学思维有了雄厚的基础。马克思总结了科学家们的思维方法即唯物辩证法,并以此为思维武器,深入研究了历史和资本主义社会,创立了马克思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强调两大原则:一是发展原则,促进还是阻碍发展是判别先进与落后的标准,生产资料私有制是社会发展的根本障碍;二是集体主义原则,集体是发展的主力,集体富裕是社会发展的目的。马克思据此创立了共产主义学说:“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人类彻底解放、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资产阶级群起反对自不待言,革命者在实践中也同样犯臆造矛盾斗争,否定和谐发展;滥用统一搞二元论;夸大主观能动作用,罔顾生产力低下强建共产主义生产关系等极左错误。苏东剧变实质是否定集体主义公有制方向而葬送了革命。中国基于几千年集体主义的文化传统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集体主义是立国之本,为人民服务是国的实质。今后思政教育的工作仍十分艰巨,唯物辩证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思政教育的核心课题。

2 思政教育的方法

2.1教育部文件要求思政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具体拿什么进,如何进,什么是进头脑后的表现,进头脑与否如何检测等仍不甚了了。教育方法我国古来提倡 “启发”和“授渔”,思政教育的“漁” 是什么?世界公认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思政教育后学生应得到什么能力?

笔者认为,这漁和自然科学教育的漁一样,都是唯物辩证法,据之研究世界可获改变世界的能力;研究人可获改变人的能力。人们总是把后者用来改变别人,而我们的祖先却主张把变革的矛头对准自己!他们提倡培养自控能力、内省能力、慎独能力….,这是行善“反求诸己”的处世之道。反观西方某些哲学家,20世纪仍把生命意志歪曲成“强力(斗争)意志, 矛头对外,强调为实现自己的欲望去创造自我,以此作为做人的价值标准。我国文革前和文革中有些人把这谬论作为继续革命的依据,以能说两句萨特或尼采的话为荣。这些人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令人迷惑。   

我们如何才能正确测试思政教育对培育价值观的效果?这不止是评价方法问题了。格. 林德 Georg Lind(1947—)在《道德能力测试》[6]一书中提出“道德能力”的概念,推出了两种评估检测的方法,虽距解决问题尚远,还是值得我们参考研究。

2.2思政教育以正面教育为主,但不应忽视研究对立面,不应低估高校师生的批判能力。解放后素有不让学生接触政治负面材料的传统。这对义务教育阶段或有必要,对高教则不然,倒成了理亏、愚民、不自信的证据。香港回归20多年,其卫视仍被视为负面教材大陆禁看,这其实是个损失。高校能看,但经常黑屏令师生尴尬,觉得受到了小孩一样的待遇,这只会造成隔阂甚至逆反心理。习近平主席说过:“要加强同高校知识分子的联系,多关心、多交流、多鼓励,善交朋友、广交朋友、深交朋友,多听他们的意见,真听他们的意见。[7]党政干部尚有“内参”提供反面教材,高校教师却在闭目塞听的待遇下担负让学生昭昭的重任;要培养能创新的大学生,又让他只听 “一面之词”,这混乱的逻辑必将削弱思政教育效果。

2.3 我国有“为尊者讳”的传统,在某些场合是必要的,但事涉方针大政就应打破禁区,勇于找出走弯路的理论根源,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上禁忌令教师们言不由衷,令学生疑惑,背诵不接地气的教条不会有教育效果。

3 专业课教学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

各专业课中教师阐述本学科理论确立过程,和学生一起对专业内容辩证分析推理,出思考题引导理论演绎,学生就能获得丰富的实例体验辩证法、理解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必然性、先进性而逐步认同集体主义价值观。这是师生协作参悟思政元素,而非教师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中。

除专业思考题外,还抓时政和生活实例设思考题。 挖道德点或融入思政元素均属教师灌输,据题思考才是学生自己动脑。题如:“参攷消息2018.10.5 P,7:《诺贝尔化学奖彰显进化的力量》一文说,‘科学家们把进化过程复制到分子培养中,定向制造新蛋白质,就象养猫养狗。’请思考其意义和价值。”如果有学生能从食物链角度考虑到丛林法则将被否定的前景,他对确立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信心应有所加强。

我们在解剖学绪论、总论中阐明上述道理,交代科学思维方法。在专业内容中参悟唯物辩证规律举例如下:

3.1 矛盾统一律

“运动系统由功能不同的两个系统结合而成,支撑系统要求稳固,变形系统要求灵活。在脊索动物及以前,这两个系统各自独立,互不相关,既无矛盾也不统一。整条脊索不利于运动,发展中分节、变软骨进而硬骨,进化成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肌节与椎节发生附着关系之后,一个既稳固又灵活的矛盾统一体就诞生了。它两并不斗争而是合作。支撑系统演化出关节让运动更为灵活。肌组拮抗性配布让支撑更为稳固。这就是合作和谐共赢的生物发展规律”(摘自运动系总论[8]) 。仅此一例就足以否定资产阶级学者宣称“辩证法是共产党制造的人法,藉以证明自己必胜。自然没有辩证法。”“中美关系是零和斗争”等谬论。党19大提出建立全球命运共同体倡议,破除 “斗争哲学”,意义重大。

3.2否定之否定律

“古人认为呼吸系功能是吸入天地‘灵气’维持生命。物理学发展后知道作功产热原理,认为肺包围心是散热功能,否则经计算数小时后心会燃烧起来,以此否定灵气论。氧气的发现是对散热论的否定,对“气”的肯定。发烧时气促,散热说并不错应予继承。此例说明,发展是连续不断的否定—继承过程只讲否定不讲继承貌似彻底革命,实不能发展。发展非直线而是螺旋上升,似回到原点,其实认识已在更高处。”(摘自呼吸系总论[8]

3.3 量变质变律

规律原意是:物体没量变不能变其质。后来常误为量变是质变的原因,或质量互变。质变是成分变或结构变,随之是机能(功能)变。例如知识积累变成能力,有赖于认知网络结构的变化,就象药物的化学基团键接不同地方产生不同的疗效一样。这对我们如何培养创新能力有所启发。结构—机能律是量变质变律的扩展,对理解解剖结构,对医护决策有指导意义。教学中我们多有运用。

3.4

4 思政教育的差距及改进建议

怀特海(1861–1947)指出:“我极力主张消除各学科之间互不联系的严重现象。”“不要教过多的学科。所教的学科要教得透彻[9]

4.1思政课专业课互不关联   

思政课效果不佳早有议论。笔者2012年发文[10]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课弄成先验条款灌输,用观点加例子的方法注入生活,用政治教条去批判专业课的科学理论,既产生庸俗化偏差,又误导学生以为哲学原理可直接导出科学结论。教学法上搞标准题库、标准答案,理论探讨缺实例,成了概念背诵。医学史课见史不见论。解剖学中唯心唯物的论争素材丰富易懂,教学却干巴巴讲形态。建议三课整合于《系统解剖学》。杂志主编设专栏刊发此文,加按语请师生讨论。惜10年过去,无人反应。

笔者建议,工、农、医、文、艺等专业的第一学年分别选择一门基础学科,融入简明哲学史、学科史、基础课经典文献简介等,组成综合课,取代现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在教学中让学生畅所欲言,集思广益,若干年后可望编出有职业特色的合格教材。

4.2 思政课不透彻

4,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思政教育的核心,现只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课中略为涉及。笔者曾发文[11] 建议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设课,按内容及历程以论涉人而非因人设篇,这将脉络明析,更具说服力。

4.2.2 《价值观培育》是首席教育目标,现只以“集体主义的科学内涵为小题,用不满500字的短文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中轻轻带过,只能起到名词解析的作用,其余泛谈道德、修养的文字基本上是重复了中学的常识。建议对价值观、公民、国家、法治理论作回顾和发展的探讨。对民主,专制作理直气壮的分析。

4.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常识不应仍拉到高教来,把学时用于从职业角度选材的哲学史、科学史、学科史、人文史。以史促思,借史明论。

5 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

习近平主席2019年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根本保证。[12]党18大决议要求,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经验、理论。把这些成果写入各学科教材;改进课程结构;用鲜活的语言讲好中国的故事普及唯物辩证法;让学生动脑参与探讨而非静坐恭听,这样思政教育必将迎来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 人民日报,2022-04-25.第1版.

[2]   刘兆伟. 孟子译评[M] .北京 中华书局,2011: 390.

[3]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新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59.

[4]   徐贲.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021-029.

[5]   涂尔干著. 李康译. 教育思想的演进[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462.

[6]   Georg Lind. 著 杨韶刚 陈金凤 康蕾译.怎样教授道德才有效[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8:83.

[7]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N]. 人民
日报,2016—12—8. 第1版.

[8]   董炘.人体解剖学第2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8.107.

[9]   J.A.Palmer编.任钟印 诸惠芸译.教育究竟是什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50.

[10]   董炘.目前解剖学教学的弊端及思考[J].解剖学杂志,2012,35(1):1-3.

[11]   董炘.解剖学学从课程整合到三融合教学模式构建[J].解剖学杂志2013,36(6):1136-1137.

[12]   习近平.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N].人民日报,2019-03-19.第1版.



阅读42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