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从课程整合到三融合教学模式构建
董 炘1 汪华侨2 李华3 潘三强4 姚前尹1
(1嘉应学院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 ,梅州5104031;2中山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广州510080;3四川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成都610041;4暨南大学医学院解剖系,广州510632)
本文刊登于《解剖学杂志》2013,36(6):1136-1137
笔者去年曾先后发文提出解剖学教学应该转轨,进行三融合教学模式构建,即在授予适量知识的基础上着重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1-2]。有同道质疑说三个教育目标应该是各课程分工合作才能达成的,专业课学时紧缺,知识都教不完,哪能锦上添花?素质教育遇上高考独木桥即举步惟艰,三融合于理不通,可行性也值得怀疑。
这个论点所涉及的已不是解剖学教学该怎么改而是对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的原则性质疑了。为此本文在介绍解剖学教改一些具体措施之前先就学时紧缺的原因及应怎样认识教育这两个问题谈谈看法。
1 学时紧缺的原因
古代的教育无论中外主要是为了解决道德教养问题,那时“坐而论道”,学时并不紧张。文艺复兴以后科学兴起,学知识谋生进入教育操作。在班级教育之初的赫尔巴特(被认为是三中心的祖师爷)时期的教育只重文史,科学课程因“与道德无涉”而不被重视。工业革命后科学知识奉为神圣,教育的素养功能日渐忽视。我国解放后学习苏联,强调阶级斗争,奉行以政治灌输为核心的“德育为先”,狠批孔孟之道,“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让教育走上了斜路。文革后极左思潮有所遏制但德育却出现了尴尬的局面。“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率低下是师生的共识。教师以完成课程为目标,学生以通过考试为目标。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政治课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到底产生了多大影响。这显然是对我国本就短缺的教育资源很大的浪费。”[3]这里所指的浪费首先是学时的浪费。历史上对教育目标认识的摇摆无疑与生产和社会的发展水平相关,但其共同点则是认为科学、道德和政治理论三者互不相关。我国有人作过调查, 结论是:“这是教师们较为普遍的看法”[4]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课程设置就因神设庙致学时紧缺;管理体制就是书记抓德育,副校长抓科学教育;课程内容方面科学教材中缺辩证法和人文精神,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绝不会谈肺循环,可是肺循环的认识过程正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绝妙例证。60多年前因医学模式转变而导致的医教改革就是以因神设庙的方式展开的。在西方因其通识教育已有基础,设新课只用选修方式增补与医学相关的知识即可解决,我国则在源知识缺乏的情况下大量开出戴上医学帽子的流课程,诸如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律、医学社会学等等,只灌输一些实用条款,不可能增强人文素质和弄懂辩证法。政治思想教育课同样存在多列问题。本来集中开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在理论上的发展或违反的教训融入课中会更省时更有说服力,但多年来先后分设过10门课程,2008年起定为必修4门,是很大的进展,起了带头作用,但仍有改进的余地。如果说广设流课程只是于事无补的话,削减基础则是破坏性的。削减不只是指过份削减基础课学时以加强应用课程,更重要的是指对人类一些基础认识如普世价值和我国传统的和谐思想的否定,所幸这些通过党的十八大都得以恢复,为教育的复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削减基础另一误招是企图把基础知识肢解整合到临床专业课中同时讲授,仿佛解剖课的功用就只在那些形态名词。过去道德教养倚重文史,但今天医学史,各学科知识的发展史在学时分配中已无立足之地。应用性知识今后在网络可不断吸取,但学校中基础性的熏陶就永远缺失了。纵观60多年来因神设庙的结果,课程越设越多,教材越编越厚,思维能力培养落不到实处,思想政治教育低效,这已不是课程整合或延长学制就能解决的问题了。出路何在?
2 出路在对教育目标融合教学
怀特海似有先见之明,一百多年前他就指出:“我所极力主张的解决方法,是要消除扼杀我们现代课程活力的各科之间互不联系的严重现象。”他还提出两条戒律:“不要教过多的学科”;“凡是你所教的学科要教得透彻。”[5]我们认为光课间加强联系和课程少而精还不够,每个课程都必须把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三个教育目标融合到教学中去完成。这既不是拉郎配,也不是空想。百多年来已有很多论证人文学也是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源自实践,同受因果律支配,同用实证的研究方法[6] 。这就决定它们在教学中能起相同的教育作用,而且存在互补性。道德和政治理论受逻辑和辩证法制约,它们必须合理也必须接受实践检验,否则难以长存说明它们具有科学的特征。科学也深具人文陶冶功能,艰苦的科研过程是人性的绝好锤炼,人之所以坚强是因为他坚信他所坚持的是科学真理。要政治思想灌输成功首先须证明其理论依据是科学的,而这理论依据最好让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也得到体验,因此德育只有融合到自然学科的教学中去,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目前有些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理论基础教材毫不涉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见解,还孤军作战地强调进行“理论灌输”,这是舍源逐流,舍本逐末,不会有教育效果。
3 什么是教育
教育家们留下不少能发人深思的谜面,例如:“如果每个人遗忘了他在学校学到的每一样东西,留下的便是教育了。”又如:“教育本质上是催生新观念的过程而不是只传递现成知识的过程。”这留下的、能催生新观念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他们没说。但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之后就能深刻体会到,用恩格斯的话回答,这东西就是“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7] “这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指传统的追求世界本原、最高原因的思辨哲学,引者注)而只是世界观,它不应是科学的科学,而应当在各种现实的科学中得到证实和表现出来的方法。” [ 8]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 9]再对照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10 ]我们就能更深刻理解马克思哲学观的价值。黑格尔把哲学喻为黄昏时起飞的猫头鹰,意为反思和事后总结,但马克思却把哲学喻为迎接黎明的高卢雄鸡,即催生未来,预言发展。我们让学生建立起马克思的世界观,学到这套思维方法,这就是教育。其培养途径就不能是各学科自扫门前雪,而是在各学科中进行融合性的思维操练。
4 教师知识结构优化是教改成功的先决条件
基础课程之间的整合有些院校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只是知识的整合。融合则要求每门课程都应致力于知识能力和素养三方面的培育。教师应具有较为深广的知识结构,包括能够通过本课事例阐释辩证唯物论原理;洞悉本课对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熟知本课知识的源和流,其发展史中有哪些可供阐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生动材料;通晓本课在当前的价值和未来的发展,从而能灵活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除精通本门课程之外,对教育和教学理论还应有较多的了解。首先得在自己的脑子里进行人文和科学的融合,否则不是明天没资格当教师,今天就已经很难当下去。思想政治教育课老师如果缺乏自然科学源知识的功底,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就不可能真懂。专业课程教师如果不能通过专业知识阐释辩证唯物原理;不能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理性知识获得的过程就说明自己仍然站在科学大门之外。各课程教师致力于源知识的传授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应成为新世纪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减少课程门数和解决学时与课程矛盾的唯一途径。其成败则取决于教师相应的知识结构是否扩展与深化。
5 让学时节流增效
学时不应是教改的先决条件,但它确是目前解剖教学的瓶颈而必须解决。我们的经验是先从三个方面节流增效。
5.1 杜绝学时浪费 讲形态的大课造成令人痛心的浪费,常见大课上学生在做自己的事,小声交谈甚至伏案而睡。为此从三融合角度新编教材并便于指引实验课上观察标本而不另设实验指导。将讲实比例改到1:4~6。种种活动常侵占学时,抵制不了时就要求领导开支补课费,另找时间补上。
5.2 改听为看,提高效率 大课并非学生不愿听,而是他们感到听形态没收获。形态是靠看的,所以我们就在创制媒体上下功夫,包括促进学习动机的图文专栏、正常与病态对照的第二代挂图,动态的标本录像、可拼拆的标本及据而翻模制作的仿真性积木式模型等。对后者一是尽可能把量加大,二是耐用。将标本的动脉、静脉和各管道穿入尼龙线,大网膜后面缝上塑料片,用上3~5年都不断裂。标本毕竟有限,我们将标本翻模创制单个及可拼拆便于获得立体形象的仿真模型,(参看有关资料请登录中国解剖教学网,网址:ZGJPEDU。COM))。模型瓶装陈列,并2~3人或每宿舍1袋,随进度分3批发给学生带走观察,这是克服学习靠听不靠看的关键措施,标本、模型设计好后通过解剖学技术员带动学生勤工俭学制作。量太大今后打算通过厂家制备,学校租赁使用。
5.3 挖掘学生潜力 调查发现,大学生们作业很少,少有教师介绍阅读材料或指导钻研方向,但他们很好奇,积极性很高。现在网上知识很易查取,我们就多做指引而减少课堂的灌输。将传统库房式陈列室改造成多功能学习厅是挖掘潜力的重要措施,节假日和晚上都开放,让学生有习武之地。发达国家解剖学时也不是很多,例如美国大体、胚胎合课184.6学时,神经解剖神经科学114.0学时[11],但实验室24h开放,据说学生自行投入的时间可达学时的两倍。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是解决学时不足的重要思路。
6 几点建议
认为教师积极性了提高了教改就搞好了不现实,领导需在制度上、经济上提供支持。
6.1 改进解剖教师的晋升条件 现在是逼着大体解剖学教师不务主业地搞细胞搞分子,而急待解决的课题诸如教学上如何联系临床,如何加强直观性,如何进行三融合教学;科研上临床急需的亚微观体质调查,微创手术和介入入路的解剖学研究等都却无法进行。尸体没来源,也没大体科研的资金投放。应创立应用解剖学研究的条件。教学研究应成为有效的硬指标,引导教师对三融合教学作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光背熟一些结构名称完成讲课任务当然不能评为教授,但如果其知识结构深广,有三融合教学创新论著,教学受学生欢迎,尽管没有细胞或分子水平的论文也应评为教授,其对教育的贡献更大。
6.2 经济支持 用于教学的经费本来就少,用于第一线教学媒体购置的钱就更少甚至多年没有。据报道,财政拨款只达医学生人均成本15000元/年的1/3[11] ,标本来源日益困难,形势相当严峻。这要靠新政策,但经济支持必不可少。尸源短期内不可能改观,鼓励新媒体的研制势在必行。
6.3 学时分配 削减基础学时以满足实用课程开设或扩张的做法应坚决叫停,鼓励教师开展整合融合实验,适时总结,发现效果显著者即定为重点课程,在学时和经济上给予支持以促进完善,达到通过实践调整学时的分配。在这方面解剖学有良好的条件。至于适当延长医本科学制我国并非不可以考虑,与发达国家相比实在太短。我国7年制8年制是在本科的格局下搞硕博连读,基础知识因无针对性而背得过剩(至少解剖学如此)临床各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却不足,不可能达到专科主治医生水平[12],办好6年制本科以满足社会对全科医生需要才适应国情,然后再培养专科的硕士博士才更有效果。文革前的1962年起四川医学院等16所院校曾试办过6年制临床本科受到学生欢迎,可惜第1届学生没毕业就停顿了。
6.4 教材问题 教材不宜统。教学大纲没反映教育目标的全面要求应该修改。十多年来教材编写活跃是个好现象,不应一概斥之为无视官方正统教材或是为了升职称甚至赚钱。现在环境是宽松的,但缺乏有组织的评价引导机制(非审查、评比)。正统规定的原则未必都正确,应鼓励、扶持民间创新。除组织退休或在职教师评论外,更应吸取学生的意见。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学生反馈教学意见最活跃的时期,有不少真知灼见,其后日渐稀缺,很可能是应试教育的积弊。在反击中广州的大学生已开始抵制学校集中买教材。引导得好,可以发展到学生自选教材,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树立积极主动参与教改的新风。
参考文献
1 董炘.当前解剖学教学的弊端及思考.[J]解剖学杂志[.2012,35:1-3
2 董炘.汪华侨.重构人体解剖学课程[J].解剖学研究,2012,34:378-382.
3 马凤岐.教育政治学[M]. 北京:人民卫教育版社,2002:310-311
4 周晓静.课程德育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20.
5 英J.A.Palmer编.任钟印 诸惠芸译.教育究竟是什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50.
6 朱耀垠.科学·人文·社会[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121-128.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7,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18.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
11 曾诚,宛小燕,张伟.[M],中国高等医药教育改革与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2.
12 王炳德.中国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学制学位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33,54-55,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