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精神的植根土壤

2021-10-18


创新精神的植根土壤

--董 炘


   

2009年11月,钱学森世纪之问见报:“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教育部随即表态,把杰出人才定义为创新人才,将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今年七月底,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摆在重点的首位。

    近年来媒体常向高校领导提问,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贵校都做了哪些探索和实践?可惜回答多只从资源建设成绩说事。

    众所周知,创新人才的特质在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而钱学森之问可代换成:“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我们并不缺资源,也不缺模式,我们缺的是创新精神的植根土壤和对教育目标的正确认识。

创新精神植根土壤的缺失

    什么是创新精神?用温家宝总理的话说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就是敢于标新立异,挑战权威。今天强调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我认为这就是素质的核心。可是我国历数千年的封建统治,没经受过西方文艺复兴那样的思想洗礼,形成了保守的、唯上是从的传统,历史上多次维新运动都以失败告终。直到今天,我们对儿童的教育都仍习惯于以“听话”为目标。这是我国发扬创新精神的先天不足,在反观我国解放后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明显可见,它们对创新精神的培育起了阻制作用。这些方针政策的实施,无疑有其历史原因,但今天确实已到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上世纪50年代初我正读大学,教育部长蒋南翔向我们提出“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争取健康为党工作50年!”我们深受教育和鼓舞。1957年反右运动,认为独立思考出右派,独立思考口号就取消了。1958年教育革命,教育方针强调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成了专政的工具,而知识分子被戴上了资产阶级帽子。上世纪60年代初进而号召青年成为驯服工具。文革中则要求全国人民像军人那样,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知识分子成了惊弓之鸟,有独立思考者也不敢自由表达了,其影响十分远深。1985年教育革命,教育方针改为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种为了物质生产的教育其实和早期资本主义的教育并无基本差别,目的都是批量生产听话的劳动力,以达到效益最大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激烈的竞争,推动人们去创新,以便在竞争中胜出。19世纪初首先生在德国的大学出现重大变革,强调挑战权威,开辟新路。美国紧随而后来居上,开创了技术革命的新纪元。在权力大于民主、垄断压迫竞争的机制下,自命的精英阶层将乐于人们听话而不愿自己被挑战。而教育的方针将使教育变成既得利益阶层维持其利益的可靠工具,这就是为物质生产而教育的局限性。胡锦涛总书记2010年7月13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五个必须”即“优先发展,以人为本,改革创新,教育公平”的20字方针,可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以人为本却改成了“育人为本”,让人联想,这无非是要继续培育驯服听话的工具。以人为本和育人为本,一字之差而意蕴却有天渊之别。

我们的教改总是自上而下的行政行为,由精英“创新”出一个统一的模式,然后去运动学校。学校领导成了执行上级指示的官员,按统一的评估要求去办学,无权也无钱去做办学方向、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等方面的创新。教师被片面的晋升政策逼到墙角,几乎不务正业。有志于改进教育和教学的人竟须忍受自我牺牲。因教材被统编、教学过程被规定、考题在应试中被统一,教师的活动空间实在狭小,再加上教学被弄成了软任务,教学创新的积极性受到了彻底的摧残。今天我们要求不能创新的学校和教师必须培养出创新人才,当然成了破解不了的滑稽命题。

建议设大学教育改革特区

    目前我国社会上有不少责任感丧失、拜金主义流行、道德水准受到挑战等的负面现象,有人认为这是改革开放导致的“资本主义复辟”而怀念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好日子。其实恰恰相反,原因在于政治改革、思想开放还未到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今天的问题,早在改革开放之前就已埋下恶根。责任感源自主人翁感,人们发现一生自有精英主宰,自己只配当驯服工具之后,社会责任感自然丧失;发现有人执政为私,诚信缺位之后,政治说教必定失效;发现勤劳拼搏不能致富,钻营反而发达之后,拜金取巧之念必然泛滥;发现助人不乐反而受冤之后,明哲保身必定替代见义勇为;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取代了人道主义之后,道德沦丧,丑恶张扬终不可免。有人寄望于大学,特别寄望其中具有独立思想的老知识分子能守住这块净土,进而推广教化,更多的人则指责知识分子集体失语。失语只是现象,是一种自感无能为力的无奈。中国知识分子素有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特别是老知识分子,他们的感悟足供后辈借鉴,但上世纪20-30年代出生的正在加速离去。人们在惋惜“三钱”仙逝带走了一个时代的同时,理应加倍珍视发挥健在者的作用。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经济改革之初创立经济改革特区,引领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大潮,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在开展体制改革,建设思想文化强国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选择几个大学,创立教育改革特区。让他们毫无忌讳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大胆来个中国的文艺复兴;给他们特殊政策,解放思想,破除旧框,让有志于教育的人进行自下而上的教学改革。这样,真正的一流大学或可期待,钱学森世纪之问终将破解       2010.11.16




阅读1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