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感觉器
感觉器sensory organs是感受器receptor(觉神经外周末梢)及附属结构的总称。
感受器是神经系统反射弧的起始部,即感觉神经纤维末梢。它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质产生感觉,只传到
活动。根据感受器所在部位和所接受刺激的来源,可分为3类:
外感受器exteroceptor 分布在皮肤、黏膜、视器和听器等处,接受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如触、压、痛、温度、光、声等物理刺激和化学刺激,产生躯体感觉。
根据外感受器的特化程度可将其分为:
(1)一般外感受器:分布于全身各处,其结构为简单的游离神经末梢和有被囊包裹的神经末梢,如痛、温、触、压和本体等感受器。传入产生的感觉称一般躯体感觉。
(2)特殊外感受器:仅分布于头部,其结构除神经末梢外,还有特殊的感觉细胞和附属结构,又称感觉器官,包括视器、前庭蜗器。传入产生的感觉称特殊躯体感觉。
2. 内感受器interoceptor 分布在内脏和脉管系,接受来自内环境的物理或化学刺激,如温度、压力、张力、渗透压、离子及化合物浓度等产生的感觉称一般内脏感觉,舌味蕾和鼻的嗅黏膜感受产生的感觉则称特殊内脏感觉。
3. 本体感受器proprioceptor 此种感受器接受身体静止时或运动时产生的刺激,从而随时感知体位及变化,反射性地引起肌肉收缩从而维持身体平衡。推理可知,本体感受器会有两类,一类布于关节囊、韧带、肌肉和肌腱,感受四肢躯干的位置和姿势;另一位于内耳的前庭名前庭器,它感受头部静态时的位置(如倒悬)和头的位移状态(如起动、加、减速、停止、直行或旋转),又名位器。视器和皮肤虽属外感受器,但对感受本体的姿势和位置也起重要作用,在本体感受器受损时起替代作用,例如睁眼可知自身倾侧、皮肤可感知仰卧位等。本体冲动入引起感觉,入小脑反射性调节肌肉以变换姿势、维持平衡。
第一章:视器
视器visual organ即眼,是感受可见光刺激的器官,由眼球及眼副器两部分组成。
第一节 眼球
眼球eyeball位于眶内,后端由视神经连于间脑。眼球近似球形,为视器的主要部分。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组成(图4-1-1)。
一、眼球壁 分眼球纤维膜(外膜)、血管膜(中膜)和视网膜(内膜)三层。
(一)纤维膜fibrous tunica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厚而坚韧,具有保护眼球内容物和维持眼球形态的作用。纤维膜可分为角膜和巩膜两部分(图4-1-1,4-1-2)。
图4-1-1眼球
1. 角膜cornea 占眼球纤维膜的前1/6,无色透明,无血管,但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感觉敏锐。光线可穿过角膜射入眼球内,角膜有屈光作用。
2. 巩膜sclera 占眼球纤维膜的后5/6,乳白色,不透明。巩膜与角膜相接处的深部有一环形小管,称巩膜静脉窦,是房水回流的通道。巩膜前部露于眼裂的部分,正常呈乳白色,如果呈黄色常是黄疸的重要体征。
(二)血管膜vascular tunica含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细胞,呈棕黑色。血管膜从前向后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图4-1-1,4-1-2)。
1. 虹膜iris 是血管膜的前部,位于角膜后方。虹膜呈圆盘形,中央有一圆孔,称瞳孔pupil,是光线射入眼内的孔道。在虹膜与角膜交界处,
构成虹膜角膜角(前房角)iridocorneal angle,此角有小梁网(图4-1-2),小梁连于巩膜与虹膜间,构成复杂的小梁间隙,角光处有小孔与巩膜静脉窦相通。
图4-1-2眼球前部
虹膜内有两种排列方向不同的平滑肌:以瞳孔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排列的称瞳孔开大肌,收缩时可使瞳孔开大;在瞳孔周围呈环形排列的称瞳孔括约肌,收缩时可使瞳孔缩小。在弱光下或视远物时,瞳孔开大;在强光下或视近物时,瞳孔缩小。
虹膜的颜色有种族差异,黄种人的虹膜为棕色,白种人的虹膜呈浅黄色或浅蓝色。虹膜的颜色取决于虹膜所含色素的多少。在活体上,透过角膜可见到虹膜和瞳孔。
2. 睫状体ciliary body 位于虹膜的外后方,是眼球血管膜的增厚部分。睫状体后部平滑,前部有许多嵴状突起呈放射状排列,称睫状突ciliary process(图4-1-3)。其末端围成环圈,伸出睫状小带ciliary zonule与晶状体周缘相连。小带平时呈绷紧状态,将晶状体稳定悬吊。睫状体内有平滑肌,称睫状肌ciliary muscle(图4-1-2),该肌收缩通过睫状小带调节晶状体的曲度。睫状体还有产生房水的功能。
图4-1-3眼球冠切前半后面观
3. 脉络膜choroid 续于睫状体后部,占眼球血管膜的后2/3。脉络膜含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细胞,有营养眼球、吸收眼内散射光线的作用。
(三)视网膜retina为眼球壁的内层,贴附于眼球血管膜的内面(图4-1-1),其中贴在脉络膜内面的有感光作用,称视网膜视部;贴在虹膜和睫状体内面的无感光作用,称视网膜盲部。
视网膜后部名眼底(图4-1-4),临床上可用眼底镜通过瞳孔观察。眼底的中央稍偏鼻侧处,有一直径1.5cm边缘微隆而中凹的盘状区,称视神经盘optic disc(视神经乳头)。在视神经盘的颞侧约3. 5mm处,有一黄色区域,称黄斑macula lutea,黄斑中央凹陷,称中央凹central fovea,双眼注视物体时成像于黄斑。中央凹与注视物的
图4-1-4 眼 底
连线名视轴。
视网膜视部的组织结构分内、外两层(图4-1-5)。外层为黑色素上皮层,由单层色素上皮细胞构成。色素上皮细胞在强光时膨胀,保护视细胞。内层为神经细胞层,由三层神经细胞构成,由外向内依次为视细胞、双极细胞和节细胞。视细胞是感光细胞,有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两种。视锥细胞感受强光和辨色;视杆细胞能感受弱光,不能辨色。双极细胞是连接视细胞和节细胞的联络神经元。节细胞的树突与双极细胞形成突触,轴突向视神经盘集中,穿过脉络膜和巩膜后构成视神经。视神经盘处无神经细胞,只有密集排列的神经纤维,无感光作用,故称盲点。
黄斑处只有视锥细胞,白天视力最强,但黄昏以后注视物体反而不及周边有视杆细胞所见清楚。
视网膜的色素上皮层和神经细胞层两层连接疏松,容易发生分离,临床上称“视网膜脱离症”。
图4-1-5视网膜的构造
人和绝大多数哺乳类动物的视网膜内含有三种视锥细胞,分别感受红、绿、蓝三种颜色。临床上的色盲患者,都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特殊视锥细胞所致,其中以红色盲和绿色盲较为多见,而蓝色盲则极少见。视杆细胞含有的能感受弱光的感光物质,称视紫红质。维生素A是合成视紫红质的原料之一,因此,如果长期摄入维生素A不足,将影响人在暗光时的视力,引起夜盲症。夜间活动的动物,如猫头鹰的视网膜,只有视杆细胞;而夜盲的动物,如鸡的视网膜,则缺乏视杆细胞。
二、眼球内容物
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它们和角膜都是具折射功能的透明介质,总名眼球屈光系统。
(一)房水aqueous humor充满于眼房内,为无色透明的液体。眼房chambers of eye是角膜与晶状体之间的腔隙,被虹膜分隔为前房和后房,前房与后房借瞳孔相通(图4-1-2)。
房水由睫状突产生,进入眼球后房,经瞳孔流到眼球前房,再经虹膜角膜角小梁网隙与巩膜静脉窦相通的小孔回流入窦,最后汇入眼静脉(图4-1-2),称房水循环。
房水具有屈光、营养角膜和晶状体以及维持眼内压的作用。若因虹膜与晶状体粘连或前房角狭窄等原因,造成房水循环障碍,则引起眼内压增高,临床上称为继发性青光眼。
(二)晶状体lens位于虹膜和玻璃体之间(图4-1-1、4-1-2)。晶状体呈双凸透镜状,无色透明,具有弹性,无血管和神经。晶状体表面包有一层透明而有弹性的薄膜,称晶状体囊。晶状体借睫状小带连于睫状体。
晶状体是眼球屈光系统中可调节部分。调节借睫状体和睫状小带来完成。当视近物时,睫状肌收缩,睫状突环圈的直径缩小,睫状小带松弛,原来处于拉扁状态的晶状体因其本身弹性回位力而变凸,屈光力增强。视远物时,睫状肌舒张,睫状体因其本身的弹性回位力向后外回位,睫状小带绷紧,晶状体复扁,屈光力减弱。通过睫状肌对晶状体的调节,使从不同距离的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线进入眼球后,都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图4-1-5)。
图4-1-6晶状体的调节
随年龄增长,晶状体逐渐硬化而失去弹性,睫状肌对晶状体的调节功能减低,看近物时晶状体屈光度不能相应增大,导致视物不清,称老花眼。若晶状体因疾病或创伤而混浊,影响视力,临床上称白内障。
(三)玻璃体vitreous body位于晶状体与视网膜之间,为无色透明的胶状物质(图4-1-1)。玻璃体具有屈光和支撑视网膜的作用。若玻璃体混浊,可影响视力。
外界物体的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后,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这种视力称为正视。如果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眼的屈光系统的屈光率过大,看远物时物像落在视网膜之前,看不清远处的物体,称为近视。反之,如果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眼的屈光系统的屈光率过小,看近物时物像落在视网膜之后,则称为远视。如果角膜不是正圆的球面,屈光率不一,平行光线不能聚成单一的焦点,故视物不清,物像变形,临床上称为散光。
第二节 眼副器
眼副器包括眼睑、结膜、泪器和眼球外肌等,具有保护、运动和支持眼球的作用。一、眼睑eyelid俗称眼皮,位于眼球的前方,具有保护眼球的功能。眼睑分上睑和下睑,上、下睑之间的裂隙称为睑裂。睑裂的内侧角叫内眦,外侧角叫外眦。眼睑的游离缘称睑缘,生有睫毛(图4-1-7)。睫毛的根部有皮脂腺称睑缘腺,开口于睫毛毛囊。睑缘腺的急性炎症称麦粒肿,位置在睑缘。
图4-1-7 右眶矢切内半的外侧面
眼睑自外向内由皮肤、皮下组织、肌层、睑板和睑结膜构成()。眼睑的皮肤细薄。皮下组织疏松,易发生水肿。肌层主要为眼轮匝肌和上睑提肌腱。睑板tarsus略呈半月形,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睑板内含有睑板腺,开口于睑缘,其分泌物有润滑睑缘和防止泪液外溢等作用。当睑板腺的导管阻塞时,分泌物在腺内潴留,可形成睑板腺囊肿,亦称霰粒肿,位置较高。
结膜conjunctiva是一层薄而透明的黏膜,富有血管(图4-1-7),贴附于上、下眼睑内面的部分称睑结膜;覆盖于巩膜前部表面的部分称球结膜;介于球结膜与睑结膜之间的移行部分形成结膜上穹和结膜下穹。闭眼围成结膜囊conjunctival sac。
三、泪器(图4-1-8)。
(一)泪腺lacrimal gland位于眼眶内眼球的外上方,有10~20条排泄管,开口于结膜上穹的外侧部。泪腺分泌泪液。
(二)泪小管lacrimal. ductures 上下睑缘的内侧端各有一个乳头状隆起,中央有一小孔,叫泪点(lacrimal punctum),是泪小管的入口。上、下泪小管汇合开口于泪囊。
(三)鼻泪管nasolacrimal duct其盲闭的上端名泪囊lacrimal sac,位于泪囊窝内,下端开口于下鼻道。开口处有瓣膜。感冒时若开口闭塞,泪液引流不畅,会有流泪的症状。
图4-1-8 泪器
(四)眼球外肌
眼球外肌包括6块运动眼球的肌和1块运动眼睑的肌(图4-1-9)。
图4-1-9眼球外肌
运动眼球的肌
包括上、下、内、外4条直肌rectus和上、下两条斜肌obliquus。各直肌共同起自蝶骨,环绕视神经孔和部分眶上裂形成一个总腱环,沿眼球各壁前行,分别止于眼球赤道前的巩膜。
图4-1-10 右眶尖前面观
上斜肌起自视神经孔内侧的蝶骨体骨面,前行以细腱穿过眶口内上角处的滑车,转向后外,跨过眼球赤道,止于其上面外侧份的巩膜。下斜肌起自眶口内下角处行向后外,跨赤道止于眼球外侧面的
图4-1-11眼球外肌的作用
巩膜。各肌收缩使瞳孔移动的方向,见图4-1-11所示。
上睑提肌revator palpebrae superior起自视神经孔前上方蝶骨小翼的骨面,向前以腱膜止至上睑。
上、下睑板肌 (图4-1-12)又名Müller肌,是两薄层平滑肌,分别贴近上睑提肌和下直肌止腱膜的下面,分别附至上、下睑板的上、下缘,受交感神经支配。它们在人清醒时保持紧张状态,睑裂被拉宽,显得精神。发怒、激动时睑裂更大。当该交感神经受损后,尽管上睑提肌完好,眼裂会显窄,此为Horner征表现之一。
图4-1-11 Müller肌,右眼外侧面
眼外肌互相协调,例如:侧视是同侧的外直肌和对侧的内直肌同时收缩;向上视时,上直肌和下斜肌须同时收缩。当某一肌麻痹时,在其拮抗肌的作用下,形成斜视。
例如:内直肌麻痹时,在外直肌作用下,眼球转向外侧,称外斜视;反之,形成内斜视。发生斜视后,同一物体的物像不能投射到两眼视网膜的对应点上,一个物体看成两重叠物,称复视。
第三节 眼的血管
一、眼的动脉ophthalmic artery 是颈内动脉在颅内支之一,与视神经共同经视神经管入眶,分布于眼球、眼外肌、泪器和眼睑等处(图4-1-12A、B)。其重要分支为视网膜中央动脉(central artery of retina)。它在眼球后方穿入视神经,向前行至视神经盘处分为四支,即视网膜颞侧上小动脉、视网膜颞侧下小动脉和视网膜鼻侧上小动脉、视网膜鼻侧下小动脉,分布于视网膜,有同名静脉回流(图4-1-4)。临床上,视网膜中央动脉的分支和视网膜中央静脉的属支以及视神经盘、黄斑等结构都可利用眼底镜观察布于中膜、外膜的动脉总名睫动脉。睫后短动脉布于脉络膜,睫后长动脉和睫前动脉布于睫状体和电工膜。三
图4-1-12 眼的动脉
者之间有丰富吻合,在虹膜的基部和瞳孔周缘形成吻合环(图4-1-13A、B)。视网膜中央动脉独立分布,若阻塞即致盲。
二、眼的静脉
眼的静脉无瓣膜主要有眼上静脉和眼下静脉,收集眼球和眼副器的静脉血,向后经眶上裂进颅腔,注入海绵窦。眼静脉向前经内眦静脉与面静脉相交通,如面部感染有可能蔓延入颅内。
图4-1-13 眼的血管
眼球的静脉汇成四条涡静脉,自眼球赤道后方穿出巩膜,于眶内汇成眼上静脉和眼下静脉,二者经眶上裂汇入海绵窦,后者有分支经眶下裂汇入翼丛(图3-1-34)。